阅读:0
听报道
一
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话筒。当这个话筒里发出的内容非常具有可关注性时,这个话筒的声量就会很大。
这的确使得企业的危机看上去比过去更多了,而且是一个量级的提升。
中国商业生态里,最麻烦的危机就是死人事件。当然,这也和公司本身体量有关。一般而言,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死人事件,都会引起舆论的关注。
而死人事件中,属用户/客户/消费者不幸死去,是危机中的危机,企业必须做好被全网唾骂数日乃至更长时间的准备。
基本上,大致的套路就是服软揽责认错整改。
而且想撇清自己或者部分撇清自己,大多是徒劳的。
服软揽责认错整改,还有个时间维度的考量。要快,要第一时间服软、揽责、认错、整改。
二
货拉拉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
时间线上,它拖得太久了。
2月6日发生的事,一直到21日才发了一个声明。在这则15天后才来的声明里,它的重点其实是想厘清责任。而厘清责任的前提是先搞明白,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会导致这位不幸的女生跳车身故。
所以货拉拉没有遵循第一时间服软揽责认错的原则。它以为在没搞清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责任界定不清,所以自己也没法去承担。
这个声明另外一个让公众不满的地方在于,它还是就事论事,与家属在商讨如何达成一致。这极有可能成为声明会姗姗来迟的原因。毕竟中间有个春节,它也说在征得家属同意后,节后再谈。
这显然遗漏了整改。斯人已逝,生者该如何呢?货拉拉十五天里都没想出如何加大安全以防范类似事件的措施么?
三
今天上午,也就是24日,货拉拉终于发出了第二个声明。这个声明标题有致歉字样,内容有大篇幅的整改措施。
算是一个虽迟但到吧,可惜是18天后。
我读这则声明,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年有平台型企业出了消费者身故事件后,也有类似的整改措施。
不过我并不是想说货拉拉在抄别人,连发个整改声明,都不上心。
我个人的判断是,有司已经介入。这种整改措施,9成9是要有司把关的。甚至有可能的是,有司一个一个问题提下来:这里那里你该如何整改啊?谁是责任人啊?货拉拉照章填空作答。
四
这件事的核心关键点其实在于,企业如何认知自己的责任边界
五
平台型企业,一手供给一手需求,有那么点拉皮条的中介意思。
早期纯线上平台企业——比如某些视频网站,会声称该视频是用户上传的,我不知道是不是侵犯版权。如果有异议,我再删除不迟。只要删除,我就可以免责。
这被视为“避风港法则”,一度很流行。
后来无论中外,都开始不再接受这个说法。在美国,被称为“红旗法则”——意思就是那个侵权行为,就像一面红旗,平台怎么能没注意到呢?
在中国,我们称之为“主体责任”,平台越大,主体责任要承担得越多。
基本上,现在纯线上企业,中国的主体责任也好,国外的红旗法则也好,都已经成了共识。
五
平台经济后来出了一个“共享经济”的名词,通常都是O2O,也就是线上线下一起来。
最有名的共享经济代表是airbnb和uber。
其实新浪博客算不算共享经济?youtube算不算共享经济?非要掰扯,似乎也套的上。
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后来越来越宽泛,连分时租赁都算在了共享经济领域中,比如号称新四大发明之一的所谓共享单车。这算是后话。
共享经济当初之所以被热捧,有一个原因在于成本外抛:也就是提供服务的人并非自家员工。企业只是一个连接者,而不是供给方。
所以uber很强调自己不是出租车公司,Airbnb也会强调自己不是酒店企业。
既然如此,提供服务的人出了差错,拉皮条的有什么责任呢?而且,提供服务的人的劳动基本保障,也不该是企业的:ta压根不是我的员工嘛!
但有迹象表明,这个论点正在遭受动摇。美国关于uber司机是不是uber员工,有反复。而英国高法则直接判定uber司机是uber员工。
这事实上,拓展了平台型企业的责任边界。
六
回到货拉拉这件事上。
货拉拉一开始的观点可能是:司机不是我雇员,货车也好货车司机也好,是我拉皮条对接给消费者的。所以,提供服务的时候,出了差错,不一定是我的责任。我们先要搞清楚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观点目前在中国已然很难站住脚,在国外,都未必能完全站得住。
货车与货车司机,就是货拉拉提供的。如果出了岔子,首先是货拉拉去扛责。至于司机和平台之间的责任归属,那是你们自己再去讨论的事。
所以我认为,货拉拉面上的危机应对迟缓,核心在于对于自己责任边界的认定,与公众、有司对它的要求,是不合拍的。
平台,已被视为一种供给方,而不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中介。
任何一个手拉两头的企业,都必须有这样的认知。
而这一认知之下,平台一定会抬高成本,比如货拉拉宣布的整改措施里,实质都和成本有关。
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所谓的成本外抛,这个空间,可能越来越小了。
七
最后,忍不住还是想说一下货拉拉的一个八卦——只是忍不住想说一下,并没有任何言外之意。
货拉拉的起家,是很另类的,至少我从来没见过创始资本是这么来的:
当初,货拉拉创始人周胜馥曾经在澳门做过一段时间的职业赌徒,玩德州赢了三千万。拿出其中三分之一,创办了货拉拉。
曾经有一段时间,创投界非常流行德州,据说还有投资人故意拉着企业创始人玩德州,来考评创始人素质的。
—— 首发 扯氮集 ——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