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微信出了个新规。

规则很冗长。其中有一条:“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话语,属于夸张的、胁迫用户式的引诱分享,必须干掉。

这个规则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SMG下东方财经就约我明儿去录一档节目,聊聊这个规则。

其实我对这个规则

是不太以为然的。

应该在两三年前,我就在一个群里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要给予用户充分的选择权。在朋友圈里,应该有一个“用户自定义黑名单”的选项:我最烦魏武挥这个人,任何提到他的信息我都不想看。所以,我可以把魏武挥当成黑名单关键词,还我一个清静。

这样的选择权,在一哄而上的跟头条风下,特别管用。

比如,duang一次你还觉得新鲜,duang两次你就皱眉头了,duang三次你可不就烦了。于是,你可以把duang设定为关键词。几天后你又觉得没那么讨厌了,再删除便是。

人的社交圈有时候会重叠。一个什么公司在群里扔个红包,请大家转发某公司信息。黑名单设置功能,又可以帮助到您。

这样的设置,既不用拉黑朋友,也不用“不关注ta的朋友圈”,只是对某类信息的定点清除。

这不是我的发明。

其实微博n年前就能做到这点。

只是微博一向抠门,免费会员我记得只有五个关键词的权利。

完全不够用嘛

现在讲到公号。

对公号也可以有这样的用户选择权。

比如,你设定了“中国人”为关键词。任何一个你订阅的公号标题中含有“中国人”的,你是不会收到推送的。这当然就避免了“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标题,跑入你的视野。

为了一个标题,你就取关,不如系统提供关键词拦截功能。

做得再好点,可以考虑扫描全文内容。

当然,技术复杂很多。

比看到“不转就不是中国人”杀无赦,来得麻烦很多。

三表同学,在他的公号三表龙门阵里,表达了这个规则的不满。他称之为“粗暴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做法”。

我深以为然他的看法。

这是一种平台的洁癖,或者说,平台运营者的洁癖。

平台运营者觉得,这七个字是垃圾,所以必须干掉。

但问题在于:有什么样的扎实的证据,证明对于所有人(请注意,这里是所有人,不是大多数人)而言,这七个字,是垃圾?

当然,正如三表所说,这是运营者的平台,运营者有权制定他们觉得合适的规则。

这事似乎还扯不到“言论自由”的份上。——我这里用的是似乎,其实真拉开来,是可以辩上一辩的。

一个有趣的假设就是:如果这事放美国,能不能打一场违宪官司?

欢迎你告诉我。

我对这个规则的理解是:平台在彰显它的价值观。

我更愿意从这种角度去理解,而不是什么“侵犯了我的言论自由”。

微信在用这样的规则告诉公众:我们对什么样的东西,深恶痛绝。

不转不是中国人,至少在我看来,十分三俗。

我也知道,在很多人眼里,十分三俗。三表认为的是“不高雅”,是“思维绑架”。

微信用这样的规则,来进行价值观的表态:我们拒绝不高雅,我们拒绝思维绑架。

这样的态度,至少比当年的人人网高上三分——不转不是中国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从这个sns上火起来的。

然而,我认为,这样的价值观,还有提升的空间。

给用户选择。

我一直很喜欢青蛇里的这段:

—— 首发 扯氮集 ——

话题:



0

推荐

魏武挥

魏武挥

396篇文章 52天前更新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