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这两天关于租赁单车——媒体们投资人们创业者们更喜欢用“共享单车”这个词——的讨论变得比较热闹。我周末还接了财经的采访电话,前前后后说了一个小时有余。有几个颇具流量的媒体也做了长篇文章,比如财新,比如腾讯科技。
	这篇文章我谈谈我对这个事的看法,有点不成体系,所以叫“东拉西扯”。
	一个奇怪的词
	这两年,有两个词在特别奇怪地流行。
	第一个词是自媒体。自媒体本身并不奇怪,但把很多明明是机构团队做的也不太彰显个人风格的媒体称为“自媒体”,实在是很奇怪。
	有人和我说过,中国媒体开办要证照,言下之意就是自媒体感觉不需要证照。朝野朝野,大概属于“野”的。好吧,自媒体=野媒体,你们可同意?
	第二个词就是共享单车。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大问题。如果说还有相当多的个人公号之类的确是自媒体的话,那么,搞共享单车的企业,其实没有一家是“共享单车”。
	统一着色、统一配置、统一运营,计入自家公司资产的这些单车们,不知道共享个什么鬼。
	投资人、创业者喜欢沾点总理的“欧气”来表示自己的政治正确(总理表示过对分享经济的重视)以至于慌不择词,媒体跟风这么写,只能说是人云亦云完全不动脑子了。
	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租赁模式”,不能因为张三骑了李四骑,李四骑了王五骑,就说是“共享”,那么低至如家高至凯悦之类,统统都是共享酒店。它们也是张三睡完李四睡,李四睡完王五睡呀。
	这一波租赁单车,要说有些新鲜地方,其实是“分时租赁”,或者是“按次数租赁”。这是拜移动互联网所赐,以前还真搞不了。
	叫分时租赁单车的确有些拗口,可以叫租赁单车嘛。
	所有着笔写共享单车且不说明是为了讨论方便的,我都会先鄙视三分钟。
	为什么要出手管制
	前几天一个晚上,在一个群里,有个朋友提到,在一次饭桌上,几个政协委员们提到了单车这个生意。
	貌似其中一位委员就很担心供给太大,城市容量不足,需求也没那么多,言下之意,就是会不会出现“毫无必要的最终是浪费的制造”。
	第二天,我就看到新闻,说上海有关部门约谈几个单车运营商,要求停止投放,说是过量了。后者还能怎么办,只好诺诺称是。
	我是不太容易理解这种担忧的。
	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重复建设是必然会发生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里面对此进行了批判,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所以要做计划。很可惜,这个想法实践证明是错的。
	两千万公号呐,有必要吗?9成9是重复建设啊。怎么不一纸文书给关它一大半?
	至于城市容量问题。
	我不禁想起了腾讯总编辑李方以前的一篇批评电动车的文章,说快递业的电动车在城市里到处流窜,严重干扰交通。
	李方的观点对不对可以再讨论,但至少好像也没禁止电动车的规模化流窜。自行车不过是放在路边,压根没动,不晓得城市容量哪里受不了了?
	归根到底,还是觉得,一个城市可能只需要50万单车,所以你投放的数字不能是500万。
	咋不说说那些空关的房子呐。
	单车的生意模式到底好不好
	其实这个生意比专车好,因为它理论上的商业模式是很清晰的。
	一台单车300块,一天被十个人次租,一次一块,理论上一个月收回成本,后面都是白赚的。
	它比专车好就好在:没有司机。人力成本其实非常高,无论你是雇佣还是合作分成,都是开支。
	而且,物料成本长远来看只会越来越便宜,规模越大也越便宜。人力不是,人力成本一直是上升的,且与规模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请注意我前面写的“理论上”三个字。
	困扰单车们的第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盗损。
	我有位朋友在某租赁单车公司任高管,他告诉我,摩拜的盗损率在10%左右,OFO则会高达25%以上。
	第二个问题是补贴大战。
	是的,如专车一般,单车也开始大打出手。
	OFO和摩拜都宣称两会期间,帝都可免费骑车。
	我收到过摩拜“充100得210”的短信,最近继续收到OFO说还可以免费骑车的短信。
	第三个问题是地域限制,这会限制住这个行业的规模。
	单车基本上是北上广杭深之类的一线大城市的需求,而不是中国所有城市的需求。
	交通堵不堵是影响单车发展的一个变量。
	另外,话虽政治不正确,但却是实情:大城市普遍意义上,人们的素养会略高点,可能盗损率相对较低。
	不过,单车生意里,有一个有利于公司的东西,那就是:押金。
	押金是个什么鬼
	前阵子有媒体报道说,单车押金退回非常麻烦。说得狠的,还有说这个类似于大规模非法集资。
	在一个电视节目里,我当面和摩拜联合创始人CEO王晓峰提到了这个问题。王晓峰说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扣着钱不给,并要求我当场再试。
	我立刻试了试,不到一分钟,押金退回。
	我然后又试了下OFO的,也是不到一分钟,退回。
	单车的押金和类似神州租车的押金非常不同,后者是按次收取,且在租赁完成后退回(考虑到违章因素,这笔押金会延迟一段时间)。酒店业的押金也是离店就退。
	但单车押金不是,它和你租车还是不租车无关。
	类似的模式有吗?
	其实是有的。
	我一个做电商的朋友认为,这非常像公交卡押金。
	在上海,一张公交卡100块,只有70块可以使用,另外30块是押金。只有你退回这张卡,这笔钱才会返还你。但它不是工本费,工本费是不需要退还的。
	我总觉得上海公交卡人手一张都是低估了,人手几张才是常态。这背后的数字,事实上非常庞大。
	单车们的押金不是非法集资,性质没那么恶劣。
	对于企业来说,的确手握一笔非常巨额的现金流,这个倒没疑问。
	这可能会派生出一点机会来。
	单车会不会合并?
	专车里的大打出手然后一笑泯恩仇的故事已经发生了,单车会不会?
	在前文提到的电视节目里,王晓峰认为不会。
	他的理由是:单车公司很重。专车公司合并其实就是账户的打通问题。但单车会涉及到线下庞大的车辆至少是重漆一遍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理由蛮牵强的,虽然有那么一分道理。
	这档电视节目曾经邀请过柳甄,录制的时候uber中国还在和滴滴奋战,柳姑娘彰显了强大的信心,认为一定能和滴滴抗衡。
	好像是播出的时候,滴滴就吞了uber中国。
	单车业的合并,其实可以不用油漆。反正盗损率摆在那里,有的公司的单车也不结实,过个一年半载的,就可以用新车了。
	在过渡期,两种颜色都存在,没什么了不得的。
	关键是,这个行业,消费者的忠诚度是不高的。有什么骑什么呗。
	单车本身的规模受限,使得我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业出现并购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更看好谁?
	与人聊天或接受采访时,都会提到这个其实是有点无厘头的问题。
	因为我对具体数据并不掌握,很难非常有说服力。
	以前我表达过我更看好OFO,因为它便宜,成本回收快。
	现在的我,并没有改变这个看法。
	我甚至多了一个理由。
	OFO创始人戴威,当年的北大学生会主席。能坐上这个位子的,而且还是在北大,都是人精。
	而且戴威还摆平过一次举报,让后者不了了之。
	控盘能力相当强。
	摩拜就有些小纠结。
	王晓峰的履历相当光鲜,光鲜得不像话。有兴趣的,可以去搜搜。
	在我们天奇,把一个创业项目按照人和事两个维度会切成四类:好人好事、坏人坏事、好人坏事、坏人好事。这里的好坏,说的是合适不合适。好人好事没疑问,赶紧投,坏人坏事,没疑问,PASS。花功夫的是中间两种。
	好人坏事,创业者很棒,但项目似乎有些问题。这个还好点,可以和创业者沟通,看看能不能就ta的想法做一些调整——当然,我们有可能是错的。
	坏人好事,说的是项目非常有前途,但创业者似乎缺了点什么。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满世界找个CEO。这个情况是最麻烦的。
	麻烦就麻烦在找起来不容易,找来了需要磨合。磨合不好,一定会宫斗。
	磨合的好的,例子当然是有的,比如谷歌就是这样的。
	我们觉得我们没那么大本事,一般就小心翼翼地躲过去了。
	也许人有人的本事吧。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