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一篇文章,说顺风车应该被永久关闭。
从留言看,有不少争议。
微信群聊天,也有很多朋友认为不至于到这样。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滴滴顺风车上暴露出来的疏漏,是可以整改好的(那就不用关闭),还是不可能整改好的(放着无可弥补的隐患置之不理,总是不对的)。
 
我的结论是后者。
 
本文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是后者。
 
 
从昨日我所引述的虎嗅一文来看,这样的细节值得注意:
 
滴滴顺风车在5月份空姐遇害事件风头过去之后,又重新悄悄将乘客个人信息,从默认隐藏改成了默认公开,此次命案的嫌疑人也有可能是通过重新公开的个人信息来挑选“下手对象”。
 
为什么要恢复成默认公开?
 
这一点和成单有关。也就是说,滴滴在默认隐藏乘客个人信息后,发现成单不高,所以才会又悄悄改回默认公开。
 
从司机端出发,想看一下乘客个人信息,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诉求。因为到底是顺手带人,对乘客进行挑挑拣拣,人皆有之的心态。
 
退一步说,司机还怕乘客抢ta不是。
 
所以,默认公开乘客个人信息是能提高成单率的。这就是滴滴的动机。
 
但随着成单率的提高,安全隐患也就随之而生了。
 
这个问题有没有解?
 
滴滴要么面对成单率急速下降,要么选择个人信息默认公开。而这两点,看来不能同时完成。
 
虎嗅这篇文章至今,已经创造了十万加,有着足够的影响力,滴滴不可能没看见。而面对这一指控,滴滴没有任何说法,可以视为“默认”。
 
 
上了顺风车,乘客应该坐在哪里?
 
一个对乘客比较安全的选择是:坐在后排。因为司机在车厢里,对后排乘客很难做什么事。
 
赵姑娘遇害这件事,我总疑心她坐在前排。因为她一开始还能拿手机向亲友用微信的方式求救,但后来手机被关机。中间有可能是嫌凶以某种方式威胁赵姑娘交出手机。坐在后排,被威胁的可能性小。
 
但对司机比较安全的选择是:乘客坐在前排。同样的,司机也有理由担心乘客对自己不利。
 
另外还有一种心态是,顺风车是帮忙性质,乘客坐后排,对司机不够尊重和礼貌。这种司机的心态,也属正常。
 
那么,在顺风车情况下,孤身一人的乘客,到底坐前排还是后排,才是最好的选择?——请注意,这个问题不仅是针对乘客的,也是针对司机的。
 
 
不少自媒体已经对本案的时间线进行梳理,一个基本事实是,假定滴滴和警方都积极投入到求助中,乘客赵姑娘也已经遭遇不幸。
 
王志安王局在今天的一场交流会中提到,我们有两个诉求,第一个诉求是罪案能告破,但这个诉求是比较低级的比较基础的。更高一级的诉求是:我们希望罪案数量能尽可能降低。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中合理的诉求。
 
虽然我们知道,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我们总要尽最大努力,去修补可能有的漏洞。
 
很不幸,顺风车作为一种模式,天然就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却很难弥补。
 
当我们发现飞机或者汽车或者其他什么交通运输工具,存在一个致命缺陷,虽然引发事故的概率很低,但我们恐怕也不会视而不见,放任这个工具继续被使用,然后说:这是小概率事件,随便它去吧。
 
 
现在有个问题是:如果永久关闭了顺风车,这一大块需求该怎么办。
 
我首先要说,顺风车不是需求。需求是出行,或者说比较舒适的出行才是需求。顺风车只是满足需求的手段。
 
我以为,整个针对互联网叫车用车的政策是错的。这个是政府的锅,不是滴滴的锅。
 
其实政策是严控专车/快车,而对顺风车持放任态度——他们甚至并不把顺风车归入网约车范畴。
 
而对于网约车所谓本地户口本地牌照,所谓排量要求,都是极为莫名其妙的管制措施。
 
这种措施下,只会让本可以成为网约车的车辆,成为变相的顺风车,或者索性就是黑车。
 
放开对所谓网约车那种不当的限制,才会使得供给能增加,才能将车资予以降低。而不是用顺风车的方式,来完成“比较舒适的出行”。
 
当然,我知道,可能放开限制后的专车/快车,价格比顺风车还是要高。但在这里,我不得不说,当公共交通都是摆设么?
 
而公共交通不完善,显然就又是政府的锅。
 
 
类似滴滴这样的公司,大多只能在所谓手机APP上做一些改良,对司机进入门槛进行一下把关。但这远远不够。
 
有人提及国外uber的情况:
 
请注意最后一句话:五分钟到了现场——写作者还特意强调这个时间。
 
以中国的警力配置(中国每10万人只有120个警察,相比之下,美国有245个,英国有307个,俄国有246个,日本有197个),我很怀疑我们能做到五分钟赶到现场。
 
应该对进行营运的车辆本身,做一些适合营运的改造,以做事先防范。
 
这一点,我在昨日的文章已经提及,比如加装防护栏以既保护司机也限制司机,放置破窗锤使得乘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破窗向他人呼救。
 
这些措施,在顺风车上很难实现,所以也是顺风车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而这种缺陷,显然比今天的出租车、专车/快车大——不用和我提没有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是什么样的。这种讨论有刻舟求剑的意味。
 
我在财新APP上读到一篇援引自海淀法院的办案札记(发布日期为2018年5月14日),文章提及多个顺风车抢劫杀人案。有兴趣的可以找来一读,我相信网上其它地方也有。
 
 
今天,在浙江地区要求下线顺风车之后,滴滴宣布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个什么期限。
 
有媒体称,滴滴在顺风车上一年斩获利润8个亿。倒也不奇怪,因为这个业务,滴滴没有车辆和人员的硬开销,规模越大,利润就越高,这是带有互联网经济特点的。
 
而滴滴顺风车规模现在做到什么规模了,可以点击这篇来获取相关信息。
 
另外一点对于滴滴尤为重要。
 
顺风车可能是滴滴最后一个带有共享经济特点的业务。砍掉这条业务线,滴滴基本上就是一个出租车公司。
 
所以当有朋友问我,滴滴如果永久取消顺风车,估值会受到多大影响?
 
我的回答是:大概要砍掉一半吧。
 
所以,顺风车业务,绝不是什么“一个公益性的拼车平台”——2016年,时任滴滴顺风车总经理的黄洁莉曾这样表示。这是个谎言。
 
 
一些延伸阅读:
 
从Facebook到滴滴出行:平台的黑化,作者方可成。 
 
互联网顺风时代结束,作者胡涵。 
 
还有一本我早些时候推荐过的书:
 
 
这本书对共享经济扒皮扒得非常狠,我基本上也是受此书影响,对共享经济的态度有所改变的。
 
 
最后我还想发表一个观点:
 
我以为,无论从什么角度,程维保持沉默都是不对的。尤其是前两天他的一个专访刚刚被推出,虽然这种专访也是早些时候都开始做的,但公众——甚至是你滴滴自家的员工——看到的是,高光时刻你来了,至暗时刻你倒溜了。
 
有没有一点担当?
 
—— 首发 扯氮集 ——
 
本号不接受商业合作,实在死乞白赖想合作,五十万一篇好不?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话题:



0

推荐

魏武挥

魏武挥

396篇文章 52天前更新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