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个人期待最大的剧属于英剧,英国人做电视剧,有一种说不出的黑幽默。

Press第一集是让我惊艳的,但到了本季最后一集,我怀疑我对第二季会兴趣缺缺。

 

如果打个分的话(满分100):

 

第一集,80分

第二集,70-75分

第三集:70-75分

第四集:90分——是,第四集相当好看

第五集:60分——我昨儿给了个差评,但好歹还算及格

第六集:无所谓了,反正不及格。

 

我稍许啰嗦一下第六集的剧本走向,以说明我为什么对这个剧有虎头蛇尾的评价。

 

至于什么慷慨陈词或者坚持理想,而让你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抱歉,我是厮混江湖多年的大学老师,不是毫无社会阅历的大学生。

 

 

Press最大的看点其实是现实感。

 

媒体行业不是一朵白莲花,也不怎么存在什么就是为了理想啥都不顾的媒体人。可能刚出道的人还有,越资深越不会这样。

 

但在谐振这个新闻故事上——也是本季贯穿整季的故事——Press处理的非常差。

 

第一集展示出来的爆料人的犹豫纠结,是非常现实的。

 

但第六集他忽然就决定竹筒倒豆子了,跳跃性也未免太大。这里没有任何铺垫。

 

就算这个人的故事不重要,我们直接进入他竹筒倒豆子,先驱报的做法也不符合现实的媒体操作。

 

请注意本剧对先驱报的设定:非常谨慎的大报。他们为一个印度孩子控诉工厂欺压的故事,还要考究诸如记者是通过翻译才了解情况这样的细节(这很现实),在谐振的处理上,完全就丧失了其专业性做派。

 

这个重大的缺陷就是:信源单一。他们只有一个爆料人。

 

一个爆料人就敢做这样的文章,这是邮报的作风,不是先驱报的作风。

 

其实Press不是不可以处理这样的问题,它完全可以给诸多爆料人出示一些电脑里证据的镜头,强化除了人证还有物证,就可以把这个瑕疵给补上。但很遗憾,本剧没有。

 

这种偷工减料,再加上爆料人忽然没来由地要竹筒倒豆子,让我怀疑编剧大概急着要下班去接孩子。

 

 

再来看首相马修、大亨埃莫森以及邓肯是怎么去阻止先驱报报道的。

 

本集提供了一些反转式的噱头——是,我就是称之为噱头。

 

首相和大亨的目的是阻止报道,为了体现邓肯尚有那么一丝一毫的良知,他并没有阻止,他只是在先驱报报道后对霍莉展开了人身攻击。目的不能说完全达到,这里面的区别就算大亨不知道,首相不知道的么?但应首相所托去阻止报道的大亨,依然以“事成”的标准给了相当厚的封赏。

 

很难说服我这个观众。

 

伦敦的确有一个有“记者教堂”之称的圣布莱德教堂,因为地处舰队街(英国很多媒体在这里),所以和媒体人士颇有渊源,大亨埃莫森所隐射的默多克,第四次婚礼就在这个教堂。但这个教堂真正的称号是新娘教堂:St. Brides Church。

 

霍莉和邓肯在这个教堂的频繁见面,我不知道编剧想暗示什么。媒体行业的前辈圣人唤醒了邓肯的部分良知?这种胡诌的东西,不是我这种人能buy的。随便找个咖啡馆不就完了的事,非要翻出某个前辈的言辞——其实邓肯对这个人也不是很在乎——真的有些做作。

 

早在大亨韦斯特性侵案的故事中,本剧其实已经给到了一个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的报道阻止方法。

 

但第六集非要去绕个大圈子,纯粹就是为了编故事。

 

让人看得非常捉急。

 

 

大亨韦斯特性侵的报道,被法官下了临时禁令拦下,导致先驱报当日破天荒的无报可发,冲突被推到非常刺激的点上。这个故事Press处理得蛮过瘾。虽然最后用和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来草草收场,但我可以理解电视剧这么干也有它的道理。

 

毕竟,me too的争议在现实中依然没有解决。

 

谐振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拦下呢?

 

其实按照本剧的设定,没啥不可以的。

 

首先就是首相这一方的权势,显然能调动的资源远超先驱报。

 

其次,按照本剧设定,对这样的报道,也是有人反对的。反对者不是别人,恰恰是被称为先驱报最有原则的调查记者詹姆斯。谐振本来就是他操作的,但是他认为报道不妥而退出了执笔。所以,拦下这样的报道,至少在本剧设定中,不是没有“legitimacy”。

 

最后,法院干预所谓媒体言论自由,这种事就算在现实中也是有的,比如,美国法院就给纽约时报下过禁令。这样的历史,后来在《华盛顿邮报》这个电影中有所反映。顺便说一句,这部电影很好看,它揭示了新闻业最核心的秘密,有心人是看得出来的。

 

 

本剧的男一号无疑是邓肯。

 

这个角色在整整一季中也被处理得比较草率。

 

邓肯是一个比较邪门的设定,喜欢剑走偏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都是编剧给他的人设。但为了让这个角色丰富起来,编剧另外给了他一个人设:他非常爱他的儿子,以至于他最终没拦下先驱报的报道,可能也是因为儿子。霍莉忽悠他说要给儿子留下一个好榜样。

 

这其实是一个很肤浅的所谓人设丰富化的操作技巧:善恶根本不在一条轨道上。用这种方式避免角色脸谱化,当然是可以的,但属于很低级的方法,常见于国内各种剧。

 

这样的主角,ta的善恶,应该混杂在ta职业行为上,这样对于我这样的观众,就会喜欢和讨厌兼而有之。

 

但第六集的处理方法,让你不得不选上一边:原来邓肯为了一己之私,那么邪恶啊。

 

这就很没劲了。

 

逼着观众站队,这是国内剧的套路。有失英剧水准。

 

本剧的男二号应该是黑人小哥艾德。

 

他的黑化(第五集)和白化(第六集),相当跳跃。

 

尤其是白化。

 

又逼着观众站队了:原来他是个好人啊。

 

嚓,没劲透了。

 

 

女一号是霍莉。

 

这个角色的设定是:具体操作手法上她偏邓肯,比如她认为花钱买料也没啥不可以的。底层理念她偏阿米娜,有理想主义气质。

 

但这位女一号在第六集对邓肯的企图报复(写黑稿)以及最终放弃报复(邓肯还是没报警),就是三个字:不专业——邓肯花钱买女人这是人的私事,不晓得涉及什么公共利益值得她去浓墨重彩做采访写报道的。而放弃报道无非就是邓肯卖了个人情没阻止他们报道谐振罢了。这是典型的私人恩怨,与专业无关。

 

这违背了霍莉最基础的设定:她是一个专业记者。

 

霍莉是故意被打造出有点高冷的,大多数时候甚至面无表情。她的专业范应该得到尊重和加强,结果被处理成一个小菜场大妈,然后还飘扬着理想主义式的白莲花气味。

 

这种分裂,实在是看不下去。

 

女二号?

 

这个剧没有女二号。无论是阿米娜还是蕾欧娜,最终都没完全展开。

 

 

本剧的片头开场是这样的:

 

纸笔、镜头、婚礼、杯子、键盘。键盘属于过渡性物品,前面几个都象征着某种传统。

 

接下来,纸笔烧了,婚礼的人偶倒了,杯子摔了,这都象征着传统的毁灭,当然,键盘也碎了。

 

片头最终呈现出两摞被烧毁的报纸,你可以读出其中的暗示。

 

但这个片头在六集中很遗憾的不是重点:数字新媒体是如何在摧毁传统媒体,以及传统媒体该如何自救。

 

第五集开始给了些许迹象:先驱报决定放弃报纸收费,并尝试建立收费墙。

 

流于表面之至。

 

我不是希望这个剧能给出媒体转型的教科书式的方法,我知道这是电视剧,不是课程讲解。

 

但Press这个剧,太过聚焦于报社内部,整个社会和大众,是怎样倒向数字,媒体或顺应或坚守的选择,这个剧刻画得非常不够。

 

照道理,这是能编出《黑镜》的英国人的强项啊。

 

BTW,这个剧对于商业公司如何和媒体打交道的勾勒也相当不够,除了詹姆斯报道的某工厂欺压童工我们看到了一个ceo的少许表现,商业公司PR的戏份几乎就没有了。这不是现实。

 

 

Press,真的开了个好头。

 

但我说不准我还会不会看第二季——如果英国人还打算继续拍的话。

 

但剧评,除非第二季有着惊人的故事走向

 

我想,到此为止了吧。

—— 首发 扯氮集 ——

 

本号不接受商业合作,实在死乞白赖想合作,五十万一篇好不?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话题:



0

推荐

魏武挥

魏武挥

396篇文章 52天前更新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