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4日,有人发难,写了一篇公号文章,痛骂一个微博大v和她背后的机构。

 

被撕的机构今天(17日)发了一个严正声明

 

又有围观群众,好奇吃瓜,发现发难者似乎也是一个忽悠

 

这起事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忽悠者,想通过另外一个忽悠者卖货,结果发现无论是阅读量,还是赞评转,都非常令人满意,但一件货也没卖出去——想割韭菜的忽悠者被另外一个刷数据的忽悠者给忽悠了。

 

真真就是一场闹剧。

 

 

我这里也有个故事,愿意分享给各位听。

 

故事是我一个朋友告诉我,姑且称其为张三。

 

张三某日发现,自家公司有个负评,上了微博热搜榜。不过,排名尙在第十三。微博热搜只要进入前十二,就会出现在用户首页右侧,这就玩大了。

 

张三立刻召集各路执行公司,让他们去顶其它热搜。原理就是当其它热搜被顶上后,自家那个热搜就排名下降,就不用担心进前十二了。

 

各家执行公司立刻开动,一顿操作猛如虎,负面热搜排名迅速跌了下去。

 

正当张三想松一口气之时,却发现,自家这条负面热搜,似乎有人在暗暗使劲,还是想把它顶到前十二去。

 

不得已,张三只好继续催动执行公司们。按照张三的说法,那可真是奋战了一晚上。在那个夜晚,一场没有人烟的机器人战争,惊心动魄地持续着。

 

最终,张三守住了阵线,大概是由于己方发动的执行公司多吧,机器人大军数量庞大。

 

故事的最后,张三悠悠地问了我一句:你说,这种事有什么意义么?

 

嗯,有什么意义么?

 

 

姜茶茶就忽悠闹剧写了一篇观后感,微博刷水事件:头部KOL太贵,才养活了一批假网红

 

这可能的确是一个原因。

 

但我以为,这个原因是表面的。根本上的原因,在于平台的不作为,甚至是纵容。

 

嗯,说的就是微博。

 

虽然微博官方在17日中午表示知晓此事,暂停那个微博大v的商业接单,还要做进一步处理。并在声明后加上了一大堆如何如何打击刷数据行为的过往。

 

但是,超话事件中,各位颇可以看出微博官方对刷数据的态度。微博可曾说过半个不字?

 

完全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嘛!

 

 

甲方通常都是很痛恨数据造假这个行为的,利益使然,数据造假使得甲方的银子白白浪费。

 

在前互联网时代,对于数据造假(比如发行量造假、收视率造假),甲方很难去查证。这个不能说是甲方没有去核实这种事,而是的确缺乏有效手段。

 

前互联网时代,没有“平台”这种概念。甲方的手段大多是请第三方调研公司去check,但第三方调研公司能力也有限。一份报纸说自己发行量一百万份,怎么check呢?报刊发行量核查机构到底还是个第三方。

 

但平台不是这样的。

 

平台可以知晓平台上的一个号的行为数据(这个号包括大v,也包括其粉丝),在打击刷量刷数据这件事上,不是说能够百分百成功,但的确比平台外任何一个机构都更有优势。

 

当一个平台对刷量刷数据行为眼开眼闭的时候,或者是选择性“执法”——有利于平台的,给平台交过过路费保护费的,就默许。没有交过的,就封杀,生态就会越演越恶。

 

参与者不造假就会显得数据很不好看,就会出局,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相信所有人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一个小偷是小偷的问题,小偷多如牛毛,就是社会的问题了。

 

 

姜茶茶在其文章中说,一个如此之多的评赞转的微博,排在第一的评论居然本身是零赞,这肉眼就可以看出很可疑了嘛。

 

但我想说的是,平台就看不出很可疑?就不能设计代码自动发现可疑?

 

微博打击数据造假是很不够的,甚至对数据量的通货膨胀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动辄就是千万级、亿级播放量、点击量,好像中国网民已经多到十亿百亿的规模了那样。

 

这也不仅仅是微博的问题,当今各种平台,都有或多或少的数据造假问题,但他们却或多或少地选择无视。

 

但到了微博这样需要两个忽悠者互撕,才把这个毒瘤翻出来给围观群众吃瓜的地步,黑色幽默之至。

 

当年微博沉寂,一番整顿挣扎后重回峰值,也算是一场佳话。

 

但就今天这个状态,甚至到了乐见刷数据,难道还想迎来二次低谷么?

 

 

我记得,以前有人说过一句不大上台面的话,但倒也算是话丑理端。

 

微博就是一个公厕,谁都能来撒泡尿屙个屎。

 

但现在连屎尿都是假的,这未免过分了。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小时学渣出身,现下一身暗黑金属风,儒雅二字与我无关。故告评论留言区引战者:尔要战,便作战。

 

 

话题:



0

推荐

魏武挥

魏武挥

396篇文章 52天前更新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