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位朋友告诉我,杀害小w的凶手终于被抓住了。

 这条信息一下子把我带回十三年前。

 小w是我们当年的同事,2008年某月在其居住的小区遇害。这起案件当时侦破难度很高,一直到今天,杀人者才算落入法网。

 小w是一个很文静的姑娘,公司人缘不错。全员人手一个博客的当时,很多人都写了悼念博客日志。

 她自己也有一个博客,最后一篇日志下列满了怀念她的评论。我依然记得,在她的周年忌,这篇日志下再次堆满了思念之语。

 我留言之余,也的确想过这个问题:这个博客,算不算一份资产呢?对于这个博客,我们还要不要再做点什么?我们要不要把这个博客交给小w的家人呢?

 转年,我离开了公司,这些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互联网在中国,以1994年开通国际信道算起,已27年。这使得网络上的某个用户在现实生活中身故,已然不再是什么偶发的事件。目前我虽未查到这部分用户的具体规模数字,但总觉得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是千万当量级的规模。在国外,有媒体报道,脸书上有超过3000万的用户已经过世。

 最近十年,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深化,又使得大量的网络用户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微信称全球月活用户已达12亿之巨,微博则报告说自己的月活用户超5亿。

 这两个因素相加,的确到了需要我们很严肃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身故用户的网络社交账号,尤其是,带有一对多广播性质的并非一对一通讯的社交网络账号,比如微博,比如豆瓣,比如B站——甚至包括微信的朋友圈。

 我们该如何在充分保证亡者隐私的前提下,处理这批其实数量已然不小未来可能越来越大的数字遗产?

 

 一个比较简单的处理方式是“账号注销”。

 2013年7月发布9月实施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4号)有如下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用户终止使用电信服务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后,应当停止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为用户提供注销号码或账号的服务。”

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量的互联网产品存在一个注册容易注销难的情况:即便是活人去注销自己的账号都要颇费一番周折,更何况是身故用户的直系亲属。

有很少量的互联网平台提供“一键注销”的功能——比如豆瓣,这是一家从创立起便提供注销功能的互联网公司。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这样一个实际情况:身故用户所遗留下的展示界面,作为ta的亲属、朋友很有可能依然希望能在网络上存在。这有一点在数字世界中永生的意思,而亲友则可以随时前来缅怀一番。

而对于微博、B站这样的社会化媒体来说,较有影响的用户账号,会有大量的评论、弹幕,来彰显这位用户的影响力。如果用户身故,这些依然存在的互动信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ta的亲友们乐见的一面。一个账户注销,从此消失在互联网数字世界深处,总是带有一份遗憾的。

另外一个实际考虑则在于“隐私”。账号注销的前提通常都是需要登录。而一旦登录后,身故用户的大量私密信息将完全展示在登录者眼前。这样的情况将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即便登录者是这位身故用户的至亲。

于是,一种用于这种特殊场景的功能出现了。

 

这是2009年脸书上线的“悼念账户”。remembering是官方添加的一行标注:缅怀追思。账户一旦被设置为悼念账户后,将被禁止登录。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恶作剧情况,脸书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处理这件事。申请者也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例如死亡证明)来获得审核通过。

脸书后来多次更新悼念账户的功能。例如,平台需要考虑,死者的生日需要不需要向ta的亲属们发送生日通知。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因为有可能人们需要这样的提醒来做一番追思,但也有可能完全不需要这样的提醒以防哀痛。考虑到脸书作为一个覆盖全球的平台,它还需要非常谨慎地去处理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习俗。

19年,脸书为悼念账户专门设置了悼念区,这个区域的帖子作为身故者的继承联系人用户,是可以进行管理的。悼念区将作为一个枢纽,朋友和家人可以在这里发布故事、照片、视频和其他纪念品,而不会引出用户的原始信息流。想要回忆往事的人也可以单独浏览原始的信息流。

2020年4月,媒体报道称,脸书将悼念账户这一功能引入到了旗下的Instagram之中。

 

国内已经有多个平台开始进入到亡者账户的数字遗产处理这个领域。

20年9月,微博发布公告称,将对逝者账号设置保护状态。账号将不能登录、不能新发内容、不能删除内容、也不能更改状态。微博官方的表示是:保障用户权益,保护逝者隐私,防止逝者账号被盗。并没有提及“悼念”、“纪念”这类字眼。基本上,你可以将之视为“账号冻结”。

2021年1月,有网友发现,豆瓣静悄悄地上线了一个悼念功能:

但豆瓣实在过于低调了,目前尚不知这个悼念功能的背后运作逻辑和部署过程。

4月,快手官方微博称,自2021年清明节起,将陆续上线悼念账号一期、二期功能,包括但不限于逝者用户的生卒年份显示、蜡烛标记、设置账号委托人等。不过我尚未找到实例。

在这个领域中,国内互联网公司用力较深也走在较为前头的,应该是B站。这家公司推行了半年的“纪念账户”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国内网络社交平台处理数字遗产的个案。

B站自身极度强调其社区定位:在利用一定的算法向用户推荐视频之外,B站更为重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如同在文字领域中,粉丝感最强的属微信公号平台,在视频领域中,则可能就是B站了。

基于关系的社区定位,使得一个up主过世的事件,会引起很大的波澜。这里包括ta最为亲近的一批朋友,也包括一大批忠实的拥趸,更有平台上相当多社区成员会通过关系链而得知此事。社区对于逝者用户的数字遗产处理,需求可能更为强烈。

B站赖以起家的弹幕功能,从观感上,弹幕祭奠也更容易将一个纪念账户显示出赛博灵堂的仪式感:

(《秋山澪与折木奉太郎的爱情故事》截图,身故用户@Umika的弹幕祭奠)

 

 

20年年底,B站上线了“纪念账号”这个功能,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纪念账号”的形式确立平台上数字遗产的处理规范。

纪念账户的构想来源于16年一位相当有影响力的up主@Umika的突然过世。12年她发布的一条名为《秋山澪与折木奉太郎的爱情故事》的AMV视频,在B站上的播放量高达700多万,直至今日都是国内AMV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B站当时为这位大up主做了一个悼念开屏,开启了为身故用户做点什么的构想设计。

当下,开通纪念账户的,不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up主,也有粉丝万把的普通up主。这些用户在B站上记录分享他们的生活——以B站总体用户年龄偏年轻的状态——不少还是他们的兄弟姐妹来申请作为纪念账号的。

再到后来,纪念账户本不仅用于投过稿的up主,也开始向未投稿用户(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看者)开放。

纪念账户的功能并不复杂。一旦被确定为纪念账户后,便禁止登录以保护逝者的隐私。然后在前台呈现蜡烛与灰色字样。但纪念账户的运营逻辑,是一件相对更为复杂的事。

 

出于可理解的原因,一个账户要被申请为纪念账户,只能由逝者亲属提出,并需要提供一定的书面证明。但麻烦的事在于,逝者至亲极有可能并非一人。父母中一人提出申请另一人坚决不同意,多次沟通后还是尊重了不同意一方的意见而作罢,该账户申请耗时耗力但最终流产,并不罕见。

与逝者亲属的沟通,也需要运营人员先花上一定的时间去翻看逝者生前的作品,以求更好了解这位逝者。这样才能避免误踩某些敏感地带。

当账户被平台确定为纪念账户后,平台也就需要为这个账户多承担一份责任:清理不友善的评论和弹幕。由于账户被禁止登录,这份清理工作只能由平台自己完成,而没有任何一个亲友乐意看到这个赛博灵堂“杂草丛生”。

由于up主在B站分享作品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物质利益,B站还需要考虑纪念账户的收益问题。一个纪念账户,将被关闭充电、打赏这些功能,但激励功能得以保留。如此设计的原因在于,充电和打赏是其他用户对人的打赏,当这个人去世以后,这两个通道也应该随之关闭。而激励计划是B站作为平台给稿件的奖励,并不是对人。另外一个考虑则在于,充电打赏根据平台规则,平台是可以提成的。这很容易被诟病为继续利用亡者赚钱。

这的确很有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毕竟,为亡者提供特殊的一种功能,对各家互联网平台,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可言。

 

在我看来,数字遗产的处理,有着企业CSR(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面。今天的CSR已经越来越内化在公司的具体产品与服务之中。这话的意思就是,过去企业可能通过捐助之类的行为,去行使其实和它产品关系并不大的社会责任——例如捐钱建立小学,或者为某些公益组织提供资金。而在今天,CSR直接体现在企业产品之中,包括使用环保材料,也包括本文所提及的特殊账号的设计。

B站作为一个网络社区,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我同样期盼熟人网络平台也应该将这份CSR提上议事日程。B站、豆瓣以及最近决定跟进的快手,更像一个社会化媒体。而我们都知道,悼念这件事,在媒体上,和在熟人社交圈中,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一个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于较为漫长的操作流程。平台的慎重是可以理解的,但身故者亲属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卫报在14年曾经刊登一位脸书用户的抱怨:我愿意将亡妻的账号转为悼念账户,但脸书的进程也太慢了,我该怎么办?卫报的专栏作者Jack Schofield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建议“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重复这个你已经经历过的流程,直到最终通过Facebook的审核系统。”

平台当然可以加大这个领域的投入(比如多雇佣处理此类事务的员工)来加快审核进程,但恐怕也需要平台之外的一些力量,比如如何在保障隐私的情况下与民政系统的对接以提高效率。这已经是一个全社会多个系统需要共同努力的事。

毕竟,根据牛津网络研究院研究推测,2050年脸书上的亡者用户量会超过生者用户量。而到2100年,亡者账号将会有49亿之多。

我们都会碰到这样的场景,同时,我们也终究有那么一天。

(博文原标题为《你有想过需要一个赛博灵堂的事么?》)

—— 首发 扯氮集 ——

话题:



0

推荐

魏武挥

魏武挥

396篇文章 52天前更新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