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商业是最大的公益吗?


或许充满争议。


商业能释放善意吗?


完全没有疑问。


互联网一定把你变成数字劳工?


被迫害妄想症的傲慢与妄念。


本篇将猛吹阿里的淘宝公益宝贝。



公益宝贝是一个相当有年头的将公益置入业务中的产品设计:它其实很难说得上是一个产品,而应该被视为一种交易环节中的设计,是所谓“交易捐”。


2006年,苏州患癌教师周丽红,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通过开设淘宝网店“魔豆小屋”抚养孩子,感动大量消费者和爱心商家。有些商家开始了自发的救助活动:上架“1元钱”筹款链接。而彼时淘宝交易规则是实物交易,善款却属于无实物品种。于是淘宝推出了一种新型设计以帮助开通捐赠渠道:当淘宝商家在商品名称中添加“魔豆宝宝”关键词,订单成交之后,就会向爱心账户捐赠金额。


到了2010年,淘宝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魔豆宝宝改名为公益宝贝。两年后,淘宝又接入了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及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商家在设定捐赠(一般不超过1元)时,对善款去向的公益机构和项目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


当下的操作是,商家在后台设置某个商品为“公益宝贝”以及捐赠的金额,在商品成交后,平台会按照卖家设置的比例捐赠一定数目的金额给商家指定的公益组织或公益项目。


资料显示,公益宝贝诞生15年来,已有超过800万商家积极参与,促成了473亿笔爱心订单;累计7亿消费者的购买,默默帮助到了4300万人次。


几分钱几毛钱的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汪洋大海。



交易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捐款方式,因为它并不是要求捐助者一次性拿出若干资金进行捐赠,而是附着在交易上以非常小额的方式捐出,更没有劝募过程——劝募到了一定份上是什么相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心理负担极低。


北师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徐晓新副教授曾做过调研:


假如您是一个啤酒销售商,每卖出一瓶啤酒利润1元,每年售出10万瓶。您要拿出1万元做公益,以下两种公益方式您更倾向于哪一种?一次性捐出1万元,还是每卖出1瓶啤酒时捐出0.1元?


受访者无一例外都选了第二种方式。


徐晓新是这样认为的:


公益宝贝的模式让公益捐赠直接被前置到了交易分配环节,从第三次分配提前到了准一次分配过程中,使公益捐赠从单次行为变成了有源活水,这是对公益捐赠的一次标志性创新。
《公益宝贝社会价值研究报告》,2019.3


交易捐在线下的零售行业并不罕见,但超级互联网平台,则由于商家、消费者的海量规模,得以产生同样海量的捐助笔数,并进行一定的监管。公益宝贝上获得资助的公益机构需定期接受平台邀请的第三方审计单位监督,并定期公开资金使用进度,资金去向清晰可见。



双十一产生规模惊人的交易频次和交易量。今年的双十一,阿里在公益宝贝上做了一些推进。


今年善款将重点用于这三大困境人群:为欠发达地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提供公益保险、帮大山深处的孩子找到“童伴妈妈”、为困境中的老人提供爱心午餐,总计希望帮助110万人次弱势群体。


其中一项改进是推动用户分享公益项目。淘宝这一次不仅是公益的连接者,也下场成为捐助者:消费者的每一次分享并邀请好友助力可获得平台以消费者名义多捐1元。


一些聪明人从动机论角度出发,认为这是淘宝在搞推广获取流量。但我总是会想起斯密的一句名言:


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是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特别关注。


淘宝用捐款一元来推动用户分享,结果而言,自己可能会获取点好处,但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何况这种分享所带来的流量,更是商家乐见的,这将使得更多的商家会考虑设置公益商品。


非要把企业做公益视为只有付出毫无所得,专门利人绝不利己,这种道德高地上的小聪明,充满着一股腐朽的恶臭。 



很多人喜欢看到公益的仪式化操作,非要搭个台子,敲锣打鼓,领导讲话,做一张假模假式的巨型支票,当然,红皮证书是必不可少的。


为什么不能将之去仪式化,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随手一动呢?


没有人否认我们的确在一个商业社会中。生活化的公益,则让商业,释放出惊人的善意。


—— 首发 扯氮集 ——


话题:



0

推荐

魏武挥

魏武挥

396篇文章 12小时前更新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