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种所谓的文化,根子上是建立在商业上的——这也是现代社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文化其实是金钱驱动的。更重要的一点是,看似人们如此依赖和沉浸在这种文化中,其实不过是一种幻象。因为当出于商业的考虑,工具本身被废弃后,人们的转移是那么得快速,毫无别扭。人们会迅速接受一种,同样也会迅速抛弃一种,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当微软宣布停止MSN服务(仅保留中国区服务)时,一位互联网评论人士写了一篇纪念性质的文章,他用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10多年来,MSN给白领用户的在线生活还是提供了很多方便,很多回忆。现在,一个使用了10多年的东东说没就没了,还是有点失落。最后,默默地说一声:别了,MSN!”

这段话还是很有些感情色彩的,引起了较多人的共鸣。这款1999年发布1.0版本的即时通讯工具,历经十数年,形成了一种“白领用户为主”的品牌形象。以至于在很多职场人士的名片上会印有其MSN地址,但却不会留有QQ号。相对来说,人们更认同MSN用于职场社交,而QQ则偏私人化一点(甚至有认为QQ比较低端)。在台海地震期间,由于海底光缆被震断,中国一线城市里大量的白领会感觉当天无事可做,我们对它的依赖,可见一斑。

当一款技术工具渗透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这种工具的使用之上时,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文化。MSN代表的就是一种职场文化,而在这种文化概念的笼罩下,QQ是不是那么非职场化那么低端化,已经不重要了。
但这种所谓的文化,根子上是建立在商业上的——这也是现代社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文化其实是金钱驱动的。更重要的一点是,看似人们如此依赖和沉浸在这种文化中,其实不过是一种幻象。因为当出于商业的考虑,工具本身被废弃后,人们的转移是那么得快速,毫无别扭。人们会迅速接受一种,同样也会迅速抛弃一种,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有一种在当初很多人迷恋但今天已经很少人提及的网络服务:聊天室——这是一个可以用来“网络考古”的东西了。2000年我在运营一个财经论坛时,论坛用户们对聊天室的诉求是那么得强烈。当架设上这种服务时,顿时引来了用户们的追捧。曾几何时,各个主流网络公司(包括新浪、搜狐、腾讯等)都有聊天室服务,人流如织,很有些更早时候茶馆的意思。不过,随着更多可以交流而且具有商业模式的网络服务出现后,聊天室逐步走向没落。最终,当QQ聊天室这个可能是国内最大的聊天室被关闭时——而这则消息,在舆论上,可以说是波澜不惊——聊天室作为一种文化,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网络服务完全依靠在商业力量上。一个代表典型就是博客。在中国拥有一亿个博客的巅峰状态之时,博客当然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所谓主流的。但随着博客服务商苦寻商业模式而不得之后,博客开始慢慢淡出公众视野,特别是微博这种短平快的服务出现对博客几乎是致命一击。不过,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它已经不再存在,但它依然是一种小众文化。部分原因在于门户网站虽然找不到博客的独立商业模式,但它可依靠博客的内容为门户信息作为一种支撑——而且还是免费的。还有一层原因在于独立博客建站程序(比如wordpress)的存在。有些人撰写博客并不需要商业模式,纯属个人爱好,只要有这种自己可以摆弄的建站程序存在,他就可以持续下去。但无论如何,第一届中国博客年会的火爆,和后来第五、第六届的惨淡经营,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MSN的终结,有它自己主观上的原因——比如经营不善,但也有客观上的原因——移动互联网大潮已然来到。作为它的继承者,skype在移动上的表现可能会比msn更佳,因为它本来就是更长于在“通话”上的表现。当微软去年花了85亿美元现金的巨大代价把skype纳入囊中之后,已经不可能坐视一个公司有两套即时通讯工具。向具有更大优势和更好前景上的服务集中资源,几乎是必然的。而商业上的这种转向,也必然会导致用户使用层面上的转向,所谓的依赖性、所谓的文化性,在金钱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那QQ有没有转向呢?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到的事实。其一,腾讯是中国最大的游戏公司,QQ承载的其实是一种“流量导向”的任务:将庞大的QQ用户向腾讯的诸多其它服务上引导。这一招数虽然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佛挡杀佛魔挡杀魔,但还是有很强的适用性。其二,即便QQ依然如日中天,但腾讯还是全力推动了微信这项服务,而不是将它的移动QQ继续往深里做。

法兰克福学派对基于商业的所谓大众文化做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事实上,今天的文化产业将其含情脉脉的面纱剥去,核心依然是个钱字。有意味的是,在商业的力量下,批判者本身,也在没落。法兰克福最后一位掌旗者哈贝马斯已然逾80高龄,这个充满洞见的学派,最终也将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 东方早报 约稿 ——
 

话题:



0

推荐

魏武挥

魏武挥

396篇文章 66天前更新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