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的一番言论,引来了大 V 曹林的不满,而且是强烈不满。王永治先生到底说了什么呢?
报纸除了倒闭没有别的出路,多数媒体人将在 2017 到 2018年 下岗。到 2018年 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
曹林先生把这一段放在他的反击文章中的头部,作为靶子,展开了一番批驳。
其实王先生后面还有一段:
25 万从业者多数将在 2017 到 2018年 下岗,原因是产业和技能的过剩和过时。有些媒体人转型做媒体公关,但并没有那么多媒体公关的岗位,也不需要那么多公关。整体来说,从业者在现有的技能下,未来是找不到工作的。
这一段火力比较猛。更猛的是再接下来一段:
报纸的人常常跟我说,“老王,我们现在日子不好过了,你那儿有没有岗位或者事情让我帮你去管一管,做点策划之类的。我现在年纪大,不想在一线做,给我点轻松的职位”。我一听这话,立马当机立断的拒绝,因为互联网现在不需要这种所谓的高级管理人才,要的是干活的人,不管年龄大小。
这一段的 “猛” 点在于:有些凌驾他人之上的骄傲。从情感上来说,不是一段可以让人愉快的文字。但本身并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
这三段,是王永治先生的对于媒体未来预测若干点中的一个点。我对第一段关于报纸命运的看法是基本同意的,对第二段关于传统媒体人的看法是基本反对的。
其实,第一段,和第二段,背后彰显的两种东西:介质,与内容。
二、
信息产品中有三类。
第一大类,介质与内容合一。比如报纸就在这一类中。介质与内容无法分离后,使得内容的传播速度等同于介质的物理位移速度。所以以前有句话:新闻的速度就是火车的速度。缘故就在承载新闻的报纸,是靠火车运输到各地的。
但这也会引发一种不恰当的联想,将介质与内容等同起来。于是,王永治先生在宣布报纸不日就要完蛋的同时,宣布了 25 万媒体从业者的下岗命运。——25 万从业者,大概是因为中国发了 25 万记者证的原因。
第二大类,就是介质与内容分离了。比如电子阅读器这种东西。电子书和电子阅读器显然是可以分离的。内容传播速度加快,我们真正迎来了无纸天书的时代。
在介质和内容无法分离的时候,离开了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这种媒体单位,媒体从业者就不再是媒体从业者。但今天显然不同。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只要 ta 愿意,ta 就可以至少临时客串一把内容生产者,比如说,去知乎上回答一个问题。
想要做一个内容生产者,是分分钟的事。
第三大类的介质与应用分离,与本文关系不大,略过。
三、
我是坚定的纸媒必死论调的主张者。这没有丝毫疑问。道理很简单,我家那个 00 后儿子,从来不看报纸。我也不觉得他成年以后,会忽然成为纸媒这种介质的拥趸。
但纸媒必死推断出内容必死,是很荒唐的。我相信也没人会同意 “内容必死” 这种荒诞不经的看法。
至于说报纸啥时候关门,这件事不重要。我们谈的是趋势,不是在看谁神棍得更好一点。
有人喜欢用国情来论证报纸在短期内不死。
不过,即便我那么坚持纸媒必死,我觉得我在短期内也不太会看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宣布停止印刷报纸。
王永治先生关于报纸关门的看法,更多意义上,我理解为一种对趋势的判断,至于到底是 17年 还是 18年,我并不关心。
如果你同意内容不会死的话,那么问题就是:1、内容在未来是个什么样的地位;2、内容会由什么样的人继续生产。
四、
我在新榜青岛大会上引用过一段我和江南春先生关于电影的谈话。
简单来说,就是电影本身,可能还不如电影所带来的其它产业来得那么赚钱。比如说,电影前的贴片广告、电影院里卖的爆米花可乐、电影院所在的商业地产。
所以,电影是一只鸡的鸡头,其它,是鸡翅膀鸡腿。鸡翅膀鸡腿当然比鸡头更容易卖出价格,但我们都知道,鸡头如果没有了,哪里还有鸡的活路。
内容是王吗?显然不是。内容生产商市值也好估值也好,真得不能和渠道比。
但内容是本。
如果没有内容,哪里来的什么百度谷歌关键字广告,哪里来的什么电影带动各种产业,哪里来的什么今日头条一年数十亿广告收入。
渠道其实是很明白这一点的,他们老鼓吹 “内容为王”,把做内容的捧到天上去,在内容生产者得到了精神上最大的满足之后,他们暗笑连连地在那里数票子。
内容为本这个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在今天是个人都在谈 IP 的情况下,IP,就是内容。
五、
王永治先生说,产业上,已经过剩了。媒体从业者,技能过时了
这两句我没有一句是同意的。
媒体已经进入百年以降从未见过的大变局,这场变局之后,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未来的媒体是什么样的。
只能通过试错。
试错这件事,已经是万众试错,而不是计划性的试错。
我不愿意用过剩来形容这个媒体产业,而愿意用 “繁荣”。
王永治先生所谓的 “过剩”,可能指的是传统媒体的数量。
那我们就来看看传统媒体的数量:2-3000 份报纸、2-3000 个电视台、2-3000 个电台,还有近 2 万本杂志。
很多吗?比起数字媒体,真不多。后者是用百万、千万和亿来衡量的。350 万个网站、一亿个博客、六亿个微博、2000 万公众账号。至于头条号、淘宝头条还有什么自媒体平台,我还不知道有多少数字呐。
真要说过剩,谁在过剩?
但这些数字加在一起,我都觉着没什么。这是一个万众试错的过程。千万不要中了打小计划经济教育的毒。
六、
技能过时了吗?
未见的。
其实传统媒体人从来没在技术上落后过。报纸做网站,早于新浪搜狐。博客、微博、微信公号,都是第一批尝鲜者。至于最近比较火的无人机、VR 为代表的 4R、机器人新闻,传统媒体也不见得当没看见。
25 万从业者,有落后的,我同意。但要说大多数都技能过时,我坚决不同意。
传媒的溃败,是成本结构的问题,不是传媒人的内容生产技能问题。
我这个人关心的是科技媒体,我知道几个科技媒体,都是传统媒体出来的人创业的。如果说技能过时,他们就不该做到今天这个份上。
事实上,腾讯网自己,都有着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的人士。如果他们技能过时,腾讯难道是招了进去再培训一年半载来上岗?
今天媒体世界的大变局,对传统媒体可能是一个悲剧,但对很多传统媒体人,并不是悲剧。他们可能迎来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彻底的解放。
因为
1、内容为本,虽然这货本身不怎么赚钱,但为本的东西,总是丢不掉的;
2、生产内容的人,依然需要大批的传统媒体从业者;
3、他们多年的浸淫,财富意义大于包袱意义;
4、这是一个他们获得解放的时代,不是一个下岗淘汰寞落一生的时代;
5、媒体变局的未来,谁都不敢断言,不 “过剩”,怎 “试错”?
七、
至于曹林先生的赌局,看看就好,没啥意思。
我的一个朋友是这么说的:
如果王赌赢了,曹作为纸媒人原本就要面对失业或者主动跳槽;而王赌输了,则是真真正正的辞职。赌注很不公平。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是吧?
且不说,两个人职业上的收入,可以想见的是,并不对等。
所以,这不是一个公平的赌注,即便曹林先生气势如虹。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