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我认为三国演义就是真实的三国历史,对我个人工作生活——比较诚实地说一句,其实也就是赚钱花钱——到底有什么影响吗?
一
前阵子,学术界高校圈有个热点,关于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的言论。
金校长有两个点,被热议。其一是他声称大学不是教师的大学。这句话显然和所谓教授治校这类理念看似尖锐冲突。但如果放在今天高校实际生态的背景下理解,这句话虽显矫枉过正,但我个人是赞同的,但考虑到没法提前退休还要在这个圈子里混,就不展开了。
其二更热,就是所谓文科缩招。这比上一点招来更多的议论。再加上校长话音刚落,复旦中文系一位博士生就出了事。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总是属于“文科到底咋的啦”这个大议程之下的。
第二点其实有点迷。复旦历来是文、社、理、工、医五大板块自诩,我一位同事是复旦大学教师的家属,她认为,所谓文科缩招,指的是狭义文科。如果把文科和社科加在一起的人文社科,就没有缩招(比如说,新闻学院其实不是文科,而是社科)。
但貌似金校长在和媒体交流时,并没有说他嘴里的文科不包括社科。一个新提法是“文、理、医、新工科及交叉学科”。所以,本属社科的新闻学院,到底是在文里头,还是在交叉学科里头,我一个外人,至今还是没搞明白的——就冲着新传这个行当特别喜欢赶时髦的劲(无人机、vr、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哪个放过了),非要贴一个交叉学科,也不是没有争要的余地。
二
一般而言,狭义的文科就是文史哲三大学,而社科则相当得让人迷糊。社会学政治学这类当然属于社科,但商科到底算不算社科,就有不同的声音(也有认为商科算交叉学科)。
anyway,中国社科院的机构设置大概可以作为某种对照:6大学部、31 个研究所和 45 个研究中心。在我理解里,6学部套 31 个研究所,算是人文社科内的标准分类,45 个研究中心算是内部的专业交叉。
有时候,在讨论文科有没有用时,确实很有可能争议各方的所谓“文科”不是一回事。狭义文科?人文社科?还是包括大量交叉的人文社科?
法学就属于人文社科,但你要说法学没啥功利性的作用,这个话确实也不大成立。但政治学,真的没啥太多功利性作用。我前阵子还看到一个搞了一辈子政治学的教授在那里吐槽这个玩意儿。
所以,未免误会,我们还是聚焦点,说点狭义文科吧。
三
在展开我的想法之前,先要列两个大前提。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前提完全不成立,帮你节约点时间:后面真的不用看了。
第一个大前提:这个社会,物质财富确实是衡量是否成功的最大变量——请注意,我没说唯一,而是说最大。比重极高。
这个大前提下有个小前提:物质财富到一定量级,有边际效用递减的态势。但这个一定量级到底是多少,因人而异。不过总数目不可能太小,比如十万人民币算不上“一定量级”。
第二个大前提:这个社会,读大学(甚至可以说整个学历教育体系)的主要目标确实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财富——请注意,我也没说唯一,而是说主要。目的当然不会是唯一一个,但主要目标排名第一。
文科——包括相当多的人文社科——其实一直没法直面这个问题:我学这个有什么用?
文科知识分子们会高深莫测地摸出一个标准答案:无用即大用——我一度也是这么摸的。但在今天,我得让人很不舒服地说一句:这是等同于涸辙之鲋的屁话。
类似于武林秘笈中所谓的无招胜有招,这是很高等级的玄学,一般二般混江湖的根本用不上。
而我们得承认,假定我们生活中的世界是个武林,我们就是一般二般混江湖的,还真当自己是绝顶高手么?
当一个年轻人在问我学这个有什么用的时候,显然就是为踏入江湖做准备。你摸出一本武林玄学,说一句少年!我看你骨骼清奇,来,无招胜有招,心中无剑人剑两忘才是至高境界。
这不是忽悠人是什么?
四
文科其实一度很有用。
文科说白了,就是统治术:做官的知识,怎么管人干活。
中国一直到清朝中期,可以说都是领先世界的。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其实就是学两个东西:文学、史学。偶尔会进行一下哲学思辨。到了有宋之后,这个哲学思辨其实是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古代秦以后的统治,大部分时间下其实是有效的——几个大乱世也是因为文官缺位——而且也是全球领先的。文科知识分子们治国,大面上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无论文学还是史学,都被赋予了极强的意识形态。比如中国史学传统历来是不介意编造故事来论证意识形态道理的。文章写得漂亮是可以基本认定为“大才”的,而确实也有不少文章高手即大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非常明确的“有用论”。
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两点:
其一,古代知识分子的比率极低,所以文科生其实并不是乌央乌央的。
其二,古代学科并没有太细的分类。比如说,政治学管理学并没有从史学中分离出来。
五
中国当下受过高等教育(含大专)的人群,从比例上看,并不高。但如果对应到中国当代的官员岗位,显然是大大超了。更何况,相当多的官员岗位其实是技术性官僚性质,不是纯文科生能应付的。
但社会上产生了一种古代全然没有的东西:企业。
相当多企业内部的管理——其实就是一种统治——是需要从文科中获取知识的。我在听熊逸得到上的课程《熊逸讲透资治通鉴》时,经常会听到他来上一句:这是管理学中的难题。
随着中国经济在本世纪初,一脚踩在入世的全球化,一脚踩在互联网的数字经济,借助这两个风火轮,极其夸张惊人地拉出一根陡峭的增长曲线,企业这个东西,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也是我认为为什么过去很少讨论文科没啥用的原因之一。虽然有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文科至少没被人直接怼到脸上。
不过,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越来越深化,文科的地盘变得越来越小。写点过得去的文章,都可以 ai 了是吧?其实,整个人文社科的有用性地盘也变得越来越小。
比如,太多人都知道,新闻学作为一个专业正在没落,这个和行业有关。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是,新闻传播这一脉,还有个专业崩溃得更迅速,连吹情怀吹责任吹理想这种东西遮羞布都找不着,那就是广告学。
诡异的态势是,广告行业并没有没落,正相反,如火如荼增长迅猛。新传广告专业的没落,完全就是学科切换。随着计算广告的兴起,广告,越来越像理科专业了。
六
也许有人会说,史学,可不是你说的,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历史。你把史学想简单了哦。同理,文学,可不是写几篇过得去的文章。
我当然没狂妄到以为史学即历史故事,文学即会写几篇文章。
但这句话恐怕欠打却也是实情:本科教育的成果,不过如是而已。
什么?研究生就高级了,那可是研究,不是你说的。
那我们就得掰扯掰扯为啥要读研究生了。以我不算太长的高校教师经历,不算太多的学生接触经历,读研究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这个专业谈不上特别讨厌;2、原来专业就学这个或者接近这个,有积淀,容易被录取;3、找工作好可怕,再窝几年,就业拖延症;4、换个相近的专业,是因为原专业就业不行,这个似乎好一点;5、如果读博,也许能进高校呐——其实这一点可能真想错了,高校之卷,与企业牛马比,只高不低。
研究生研究生,关研究什么事,遑论热爱。
七
春节期间,全家去了趟柬埔寨旅游。
回来的时候,因为工作缘故,我降落在深圳,见了几个深圳的朋友。
其中有一位朋友,前后去过吴哥窟四次,可见极其喜欢那里。手机相册里有上千张吴哥窟的照片。
于是我问:你知道吴哥窟是谁造的么?
朋友张了张嘴,说不出来。刹那间,我意识到,我和她的旅游,是完全两种路径——我并不是说我比她高级,我只是说不同。事实上,小吴哥的日出照,我朋友拍得极其漂亮,而我作为一个早上爬不起来的主儿,是不可能有这种经历的。
我有个习惯,会在去某地旅游之前,看一本关于该地的历史著作,嗯,正经历史著作。比如这趟柬埔寨游,我看的是《吴哥王朝兴亡史》。
在景点切换景点的路途中,我和家人们高谈阔论这个跋摩那个跋摩,我们那位老奸巨猾的司机,后来准确猜出了我的职业:你是个老师吧?
我个人极好历史,大约莫子,疯狂输出后换一句你还真挺见多识广的,这是一个巨大的用处。
八
文科到底有什么用?
今天的我,不会告诉你无用即大用。我只会这么说:
在你步入小康之时(但并非没有物质压力,不是财富自由)的一点点精神慰籍吧,类似浇头属性。
你物质财富距离边际效用开始递减那个点越近,可能文科对你而言,就越有精神慰籍的用。
毕竟,大部分国人其实是没有精神信仰的。
—— 首发 扯氮集 ——
PS 是是是,我知道靠文字也是可以直接吃饭的。但有个事实我要指出,按照腾讯最后一次(2018 )公布的微信公号月活数字,即一个月至少发一篇,是 350 万个。很多吗?不多,十亿微信用户呐,小众得很。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