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购入了一台英区的 iPhone16,这是一台可以接入 ai 的智能手机。不过很可惜,它只能接受英语的沟通,并且返回英语的结果——它甚至要求你的手机通用设置里必须是英语。
在中国,苹果公司正处于选取合作伙伴这一过程中,有新闻称苹果选择了阿里的通义千问,但到目前为止,尚无苹果国区的 AI 手机问世。
国内的安卓系手机准备捷足先登,在电器国补的背景下,它们试图用“AI 手机”这一概念,撬动起一波换机潮。知名手机品牌如 Oppo、vivo、荣耀、小米等,均加入了这个行列。
尤其是在 DeepSeek 跨圈爆火的今天,这些“AI 手机”自然能吃到一波极大的流量。
问题在于,它们真得很“AI”么?
二
先观察和分析一个已经很有些年代相信很多人都使用过的服务:苹果的 Siri。
当你和 siri 说:打电话给张三,系统就会在手机通讯录里寻找标注为“张三”的电话号码,然后给你拨打过去。
但当你和 siri 说:我要和张三微信语音通话,这个功能Siri 就做不到了。它只能响应你的“打开微信”而无法响应你的“和张三语音通话”。
道理也很简单,作为手机操作系统自带功能的Siri,当然有访问你手机通讯录的权限。然而,它没有读取你微信通讯录的权限——我想,腾讯也万万不可能开放这个权限给它。
同样的道理,手机系统自带的所谓 AI功能,可以帮你唤起美团,但不能帮你在美团里直接下单一份外卖。如果能做到这点,美团就得给手机厂商开放这个权限。这不是小事,从当下的互联网大厂的行事逻辑看,这么干他们缺少足够的利益吸引去授权。因为直接通过手机的“AI”下单,应用里的广告给谁看?
在当下,手机厂商通常会使用的方案是:屏幕识别,基于此,又可以分为屏幕识别 + 模拟点击,以及,屏幕识别+意图框架+执行官方接口(或类API)调用。前者更为常见一些。
屏幕识别,或者叫读屏,就是时刻读取显示在屏幕上的一切信息,并且模拟人用手指一样操作。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其实它们利用的是一种叫“无障碍权限”的技术逻辑。这项本意为残疾人提供方便的权限(iOS里VoiceOver功能、Android则有TalkBack),成为了一条厂商们实施“AI 手机”的重要通道。
从看到的媒体报道来看,手机厂商们在调用上都有些语焉不详的味儿。一篇来自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在实测中,21记者发现OPPO、vivo、荣耀的手机的隐私政策里,无障碍权限的说明均不够清晰。
事儿也许是这样的,这样的 AI 手机,大约只有识别用户指令意图这一环是有些智能的——但这真没啥了不得的,Siri是07 年就问世的功能。屏幕识别+模拟点击?手游里的外挂、微信里的自动抢红包,江湖里早就存在这种 app 官方反复提醒用户要小心的玩意儿了。
实在是当不起“AI 手机”的名头啊。
三
另外一个还蛮让厂商们纠结的点是:端侧 or 云侧?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大众对自身隐私数据的关切。有时候有些担忧有点过了头,但有时候这些担忧也未必是杞人忧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用户实情:哪些是手机端本地运算即可,哪些又必须上传数据以及上传哪些数据,才能在云端完成运算。但这种做法有个缺点:它会暴露厂商到底技术能力有几斤几两。
换而言之,端侧需要更强悍更高端的智能设备,鼓吹自己的端侧能力,一方面有助于满足用户对隐私的关切,一方面也可以显示自家手机的实力。
很遗憾的事是,当下的“AI 手机”还是相当于侧重云侧而非端侧。比如说常见的 AI 修图功能——这个基本上都是手机相册也就是系统自带,还是在依靠服务器端的能力。要测试到底是端侧还是云侧,其实非常简单:打开飞行模式再使用即可。
厂商一方面在大力宣传端侧,一方面又用一些很遮掩的话语。比如这样的:“今年我们有十几个、数十个功能都端侧化了,以后可能闲聊、识别、决策、执行全部都端侧化了。”究竟是什么功能端侧化了,以后又有什么功能“全部端侧化了”还是说整台手机都端侧化了,非常模糊。
随着以 ChatGPT、DeepSeek 等大模型不断地破圈普及,AI 手机的重心应该是落在大模型端侧化之上的。这具备实时性、低延迟和隐私保障。但也可以想见,指望完全离线 AI 是不切实际的。厂商有必要很具体地告知用户,哪里是端侧处理的,哪里又是云侧处理的,即便做了数据本地加密后再上传。这点起码的消费者知情权总是应该保障的。
四
一个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大模型将在未来出现在每一台手机里。
这个趋势似乎有一个推论:未来,app 将不再存在了。消灭 appstore 成为了很多人的一个期待,比如德国电信的 CEO 就这么认为,他甚至给出了时间表:五到十年。
德国电信倒不是只说不干,它在去年年头就掏出了一款概念 AI 手机 T phone。这款手机主打一个“无 App”,没有App 图标,只留有一个按钮用来激活手机里的 AI 助手,让用户通过类似 ChatGPT 的操作界面来交互。
很难想象德国电信会把那些 app 能干的事全干了,应该依然是装入了不少 app,只不过将这些 app 后台化。
从好的一面看,用户确实不用再在多个 app 里来回切换——比如你约人吃饭,就真有可能要调用微信、大众点评、行程表之类的应用来回倒腾。但细问一下,手机怎么就能做到在 app 里执行某项操作了呢?
还有一个可能今天还会被忽视的点:如果一个用户想要点一份外卖,手机系统里的这位 AI 助手,是唤起美团呢?还是唤起饿了么呢?如果唤起的 app 用户没有安装,那么,是不是要引导至下载页面呢?
这后面的一系列问题都很复杂。因为这涉及到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当然也会触碰到 app 开发商的互相竞争。曾几何时,手机预装第三方 app市场硝烟弥漫,获胜者支付了巨大代价后通常会要求让用户难以删除自己。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这一点得到了扭转。手机 AI 助手和背后的 app 捆绑,看来又是一出“预装”戏码。
五
当乔布斯摸出 iPhone 之时,被后世誉为“iPhone 时刻”。这个词甚至还蔓延开来,比如,某某行业出了一个什么特别牛的东西,就称之为该行业的 iPhone 时刻。
iPhone 确实改变了世界,但第一代 iPhone发布的 2007 年,着实称不上什么“iPhone 时刻”,那只是一个可以打电话和拍照(但不能录制视频)的音乐播放器。
老实讲,我认识的每一个初代 iPhone 购入者,都没见得有多爱使用这台手机。
真正的 iPhone 时刻发生在次年,iPhone3G 的发布会上,应用商店这个东西也被发布了出来。这意味着手机不再只是一个移动电话,而可以成为手上的一台智能电脑。
2009年,WWDC2009(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iPhone 3GS发布,这在我眼里,才是真正的iPhone 时刻。大量的开发者参与了这个大会,基于应用商店的苹果生态开始快步前行。
真正成熟的 iPhone 是 2010 年的iPhone4,这已经是一台万能化的移动电脑,因为 app 已经足够丰富。
说上这一段历史无非是想说明,如果你只是一个单纯的消费者,2010 年,初代 iPhone 后的第四年再入手,完全还是时髦一族,而且已经有一定的性价比。
所谓 AI 手机,当然也是这样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