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记得小时候考数学,把大题当填空题做。
 
意思就是在草稿纸上进行运算,得出一个答案,直接写到考卷上。
 
那么大一块空地,我就写了个数字。
 
看着就非常拽,非常酷,非常有神秘感。
 
我很不理解老师给了我极低的分。也不理解为什么会非要我写出答题过程。
 
你要的不就是个答案么?我这不给了么?
 
但到底不能和自己成绩过不去,以后乖乖在考卷上写上如何解题的。
 
直到很后来——应该是我读研了,我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方法,比结论还要重要。
 
 
看文章,尤其是观点型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观点本身对错不是第一位的,作者是怎么得出这个观点的,才是第一位的。
 
养成这个习惯,不太容易会掉到坑里去。
 
比如说,最近刷屏的那篇马航MH370调查(终结篇)。这篇文章目前来看,基本可以定为一篇极长的谣言。
 
但当作为一个非航空专业的外行人,如何第一时间对此文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根本不取决于所谓的“常识”,而是取决于逻辑。
 
因为我是通过作者的推理方法,来怀疑作者的观点。
 
 
这是一篇阴谋论。
 
以下三段论是可以成立的:
 
1、有不少事的阴谋论的确成立。
 
2、此文是一篇阴谋论。
 
3、此文有可能也成立。——请注意可能。
 
以下三段论是不能成立的:
 
1、阴谋论大多数最终是被证伪的。
 
2、此文是一篇阴谋论。
 
3、此文不成立。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篇文章的观点太过令人匪夷所思而去判定此文为假。一个从来只见过黑乌鸦的人是无法断定“乌鸦有白色的”为假的。
 
如果只是因为作者观点而去反对,很容易陷进“你自己孤陋寡闻”里去。
 
最著名的阴谋论之一,大概就是水门事件了。这里当然有阴谋,但水门事件是一个实锤,不是谣言。
 
 
其实判断一个阴谋论,还是蛮简单的。
 
因为是阴谋,阴嘛,悄悄的暗暗的不显山露水的,那么,作为阴谋论的作者,就必须告诉你,ta是怎么知道的。
 
正如我小时候写数学卷子,是不能只写一个答案的——这是一个阴谋。我必须写答题过程——我是怎么知道的。
 
此文提到这样一个作者认为的事实:现在的飞机都是地面遥控的,飞行员纯属给乘客心理安慰,就是一摆设。
 
这个“事实”对于这篇文章的立论,非常关键。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枝节。因为他的结论就是MH370被地面遥控降落到某个暗搓搓的小岛上去了。
 
作者也知道,此“事实”太过石破天惊,天下有无数的飞行员会跑出来说:压根没有的事,我们怎么不知道我们其实是摆设?我们明明在开飞机的好吗?
 
于是作者只好这么说:“是一个高度的机密,连绝大部分的飞行员都无权知道”。作者还在此句上做了红色标注,意思是很重要,提请读者注意。
 
但这么一个高度机密,作为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这就是真调查和写拼凑文章的区别了。如果真有这样的事,一个合格的调查会告诉你,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比如援引大量可以查证的真人证言,或者直接找个飞机来拆解,以及,去分析这种遥控在信息控制层面到底怎么工作的。
 
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这么来解释他的知道:“这个是圈内人的公开秘密”——他又一次标红了这句话,同样的,也是很重要、提请读者注意。
 
而就是这么两句标红的话,已使得作者逻辑不自洽,露了马脚。
 
一个非常让人惊讶的结论,其中一个论证方法是如此的自我打脸,你不应该高度怀疑此文的可信度么?
 
 
此文有非常多的看上去让人不明觉厉的术语和名词。
 
不少概念,对于行内人来说,叫“常识”。
 
比如我看到一种驳斥,就是此文里所提到的7500/7600兆赫,在行内人看来,这压根就不是波段,而是一个代号。比如7500作为一个应答代码,意思是“不可控的暴力事件”。
 
但我们凭良心说,一个外行人,哪里搞得清7500到底是个代码还是一个什么东东?
 
飞行员看到这个会笑晕在厕所,外行人看到这个,只会犯懵。
 
我一直认为,常识是一个非常可疑的词。
 
我们很难圈定一个集合,说什么信息,是一个人必须应该知道的常识级别的知识。
 
一个普通人,第一眼看到如此长的一篇东西,到处都是特别有专业范的用语,搞不清是很正常的。而且作为普通人,也不太可能去一一查证,或四处向专业人士打听。
 
判定一个东西是不是谣言,或者说,很可疑不值得传播,不是靠什么常识,而是靠:逻辑、方法。
 
 
财新发了一个H5,“识别假新闻,你有几成把握”。
 
这个H5是一道接一道的测试题,需要你判定是真是假。
 
一共十五题,但我没做完。因为在我连续错了两题后,很沮丧,弃坑。
 
由于文本非常短——不像马航那篇长文,所以其实非常难鉴别。
 
比如这样的:
 
这也是一个非常让人惊讶的“事实”,但就这一句话而言,你根本无从去考察t它的逻辑、方法。它压根没有。
 
这完全是考你的视野丰富度。
 
我选错了。因为我没看过这个新闻。
 
 
我在微信上说:王以超又跳槽了。
 
就这么一句话,给你十分钟时间,你如何判定真假?其实非常难,我也没给你他跳槽到底跳哪里,你很难问到是真是假的。
 
如果我再狠一点,这么说:王以超又打算跳槽了。
 
你更难判定了。给你三天时间,你都难。
 
打算而已嘛。王以超本人跳出来说我没这个打算——这个叫回应,不叫辟谣。我可以说,他完全可以明明打算非说成不打算。
 
即便三个月后他还是在优信二手车(此处有植入,王以超快点来支付广告费)岿然不动,也不能证伪我这个“打算跳槽”的说法。
 
 
一直有一句话,叫谣言止于智者。很多组织(我偏不写企业)的公关宣传套路都会祭出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不能说完全不对,但也不能说完全对。
 
越简单的谣言,越难判定。限于知识面不知道,中招,再正常不过的事。
 
谁敢说自己全知全能?
 
而看上去越复杂的越张牙舞爪的越资料详实的,越容易判定。
 
只要你养成这样的习惯:读作者的方法论,而不是只读ta的结论。
 
智者,并不是常识有多少,而在于常理有多少。
 
 
我一直保有这样的观点:
 
对于国人而言,与其普及常识,不如普及常理——逻辑、方法论。
 
常识有什么了不起。
 
柯南道尔借福尔摩斯表达了对常识的鄙视:连地球绕太阳转都不知道,压根不妨碍这位大侦探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去破案。
 
笑。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话题:



0

推荐

魏武挥

魏武挥

400篇文章 46分钟前更新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