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末,微信忽然悄没声息地上了一个内测性质的功能。
关于这个功能,新榜做了独家披露。可以点击这里了解。
简单来说,就是微信在“看一看”这个模块里,加入了一个“热点话题”的子模块。
比如说,今天的热点话题是:王晓峰卸任摩拜CEO,胡玮炜从总裁转任该职位。
当你点击这个热点话题时,会一字排开看到若干个评论,这些评论是有相关公号发出。
而在这些相关公号的对应页面的底端,也会看到“王晓峰卸任摩拜CEO,胡玮炜从总裁转任该职位”这样的链接,点击进去,就会来到“看一看”这个热点话题页面,这样读者就可以看到其它公号的相关讨论。
这个新功能,带有流量分配的意思。
二
微信对这件事很谨慎。
我从一个渠道处获得一个word文本,在主标题“微信公众平台&看一看热点话题沟通QA”之下,赫然有个小标题:应对媒体口径,暂不主动PR。
这就是,微信其实不想大张旗鼓地宣示这件事。
只要一涉及到流量,就几乎是所有带有商业目的的公号运作着会竖起耳朵听的事。
而这一举措,流量的分配,将会出现何种结果,尚不得而知。
这里有三个问题,其中前两个,答案比较清楚,而最后一个,有点迷糊。
三
第一个问题:热点何来?
由微信大数据能力和人工筛选而来。
微信当然有能力发现什么是热点,什么不是热点,什么是大热点。
出于可见的考虑,有的大热点是不能当热点的——我不想详细解释了,请自行琢磨——所以要人工筛选。
第二个问题:如果一天有若干个热点(比如10个),作为一个看一看的用户,看到什么热点?
其实这个问题也挺好解决的:兴趣挖掘,算法推荐。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微信不会一天只有一个热点,他们甚至会搞一百个以上的热点,到底960万平方公里,发生的事也太多。
作为一个上海用户,前两天上海二号线地铁停运半小时,绝对是应该推给我的热点,至于北京用户嘛,可以不看。
四
关键是第三个问题。
我咨询一位微信的人士,我是这么说的:
如果一个热点出来,底下就算排十篇文章,是哪十篇,以及这十篇按什么次序排,这个很神奇。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流量分配机制。
我们都知道,一个关键词搜索下去,你出现百度的第一个,和出现在第十个、第一百个,效果天差地别。
放在这个热点话题里,那就是:1、你能不能出现;2、你出现在第几个,根据什么机制?
搜索引擎的主要逻辑大家都明白:网页重要度。谷歌甚至还发明了PR值算法。
微信呢?
我们有用户活跃度、文章与热点话题的契合度、观点的丰富程度以及文章的时效性等等。
从这个答案里,我们会看到一丝人工的痕迹。契合度、丰富度,总感觉和人工有关。
五
虽然张小龙说,信息流是什么东西完全不晓得,但恐怕真的就是一句玩笑话。
看一看是一个典型的信息流产品。
我们目前不知道看一看每天到底有多少用户在使用,平均使用时长有多久,但有微信消息称:看一看在放量。
当量足够大的时候,热点话题这个功能足以撼动公号江湖的格局——或者这么说,公号运营者们,都必须考虑,我的文章,1、能不能上热点;2、能上热点的第几列。
要说一句生死攸关,有点夸张。但如果说一句不能忽视,恐怕又有点保守。
但我觉得,这个措施对大号是友好的。
道理有如下几条:
1、大号追热点比小号快,真的,到底人多,而且大号一般都有备稿机制,比如坐等某人过世,第一分钟就可以推出一篇言之有物的长篇,对大号不是难事。
2、大号会有专人去和粉丝互动,也会拉粉丝群做运营,所以用户活跃度会比较好看。
3、大号可以有人专门去琢磨这个排序机制,会第一时间找到粗略的套路(完全知道不可能)。而且,如果套路一变,大号也会比较容易去晓得新套路。
六
这个正在内测的功能对大号是利好。
目前看一看还没有放出入口——可能有些灰度测试用户能看到这个入口。
但在有些公号底下,你能看到这个热点话题的入口。比如点击这篇,这篇,这篇,都可以在他们文章底下看到相关链接。
存在可能,这个功能最终收摊。微信内测功能收摊历史上也是有的,比如一个辅助清理好友的功能,还记得么?
如果一旦大规模铺开,下一个问题就是:
公号江湖生态里马太效应,会不会加剧?
我的答案是:会。不过,也没啥。
真的,公号实在太多了。死个九成,也没啥了不得的。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