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起杀人案,再一次震惊全国。
张扣扣杀人案还没有最终有个结果,米脂就出了个杀人狂。如果说张扣扣杀人算是要一报还一报的报复,赵泽伟杀人,就非常莫名其妙,且手段令人发指,专挑初中生下手,说一句“人神共愤”一点都不过分。
事件极其恶性,但同张扣扣杀人案一样的是,这么恶性的事,其实并不复杂——可以推想的是,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内幕。
甚至可以这么说,赵泽伟案比张扣扣案还要简单,毕竟,后者还牵扯着一桩颇有点扑朔迷离的陈年旧案。
但就这么个事,居然还起了不同的声音,让我诧异莫名。
二
公号每日人物,派出了一个成员前往米脂收集一手材料并于昨日推出一篇文章。
我看过全文,老实讲,料不是很多。它只是近乎白描地写了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外加拍了点杀人案过后的照片。
内容生产者的用力并不是太深,但时间仓促,可以理解。
但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居然已经消失不见。
然后就冒出来两种说法。
三
第一种说法,这种杀人案报道,会让人有样学样。
其实这个说法是从自杀案报道推导出来的。对于自杀案进行详细报道,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受众模仿事主进行自杀。
掉书袋的说法,这叫“维特效应”。
但这种说法不求甚解得很。对于自杀报道的新闻伦理,并不是说不要报道,而是不要煽情、不要渲染,不要将死因神秘化浪漫化。另外,在报道时,报道者应注意隐私问题,哪怕自杀者是公共人物,也有其私隐需要写作者考量。
这不是报道不报道的问题,而是该如何报道的问题——这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每日人物的这篇文章,首先就不是报道自杀,而是一桩他杀。作为震惊全国的恶性事件,有什么理由可以说“不报道”?
再看它报道的手法。
最后一句,引用了一位受伤学生的话语:我再也不想上学了。这里是有点小煽情的,但并不是对赵泽伟的煽情。通篇文章,也没有渲染当时的血腥。
关于赵泽伟的动机,没有太神秘的地方,也没有浪漫的地方——老实讲,张扣扣案,有报道就有浪漫化的地方,比如强调张扣扣不杀妇孺,强调张扣扣母亲当年的惨死。
但每日人物那篇文章里,的确隐隐约约提到了赵泽伟杀人的原因(或者,原因之一)。
四
每日人物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
一名熟悉他的村民说,近一段时间以来,他都把自己关在家里玩一款名为“吃鸡”的游戏。这款游戏里,共有100个人跳伞降落到荒岛上,只有最擅长杀人的玩家,才能取得游戏的最终胜利。玩家们把最终胜利称为“吃鸡”。
在米脂县政府部门工作的邱先生说, “他(赵泽伟)在游戏的场景中,最喜欢选择的杀人的地方就是学校和医院。”
这段话中的部分话语,做成了推送的摘要。
我前文中之所以用”隐隐约约“四个字,就是因为每日人物并没有明说吃鸡和杀人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这么铺陈文章,读者有类似理解,也不奇怪。
于是,就有人这么说:
五
王星这回是有点诛心之论了。
游戏和杀人之间,如果说无法断言一定有因果,那么,投资人和被投媒体之间,就本案而言,也同样很难讲因果。
事起仓促(27日下午六点杀人),每日人物立刻派员(应该是28日成行),立刻成文(29日推送),就这么一个过程,说阿里为了给腾讯制造事端,干预写作让每日人物去黑腾讯,我是觉得相当匪夷所思的。
对于公关,人们有时候会脑洞大开,开到什么程度?我专门写过一个长篇段子【1】。
更何况,吃鸡不是腾讯专有的产品,你当网易吃素的么?
今天,公号谷雨实验室,推出文章”米脂无差别杀人嫌犯:深宅五年,村中以为无此人“。
这篇文章对于赵泽伟深宅五年到底在干嘛,小心翼翼地提到了电脑游戏,没有写出”吃鸡“二字。
村民还提到了电脑游戏。成年之后的赵泽伟,似乎将所有的兴趣都放在了电脑上,村民们无论何时去他家,都能看见他戴着耳机趴在电脑上,人们说他喜欢游戏里的打打杀杀,“所以是被电脑影响了”。
此文旋即删除,与每日人物的“被删除”所不同的是,此文属于“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哦,谷雨实验室是腾讯的号,确切地说,腾讯OMG的号。
六
关于游戏,我在“刷屏”里这么说:
人和人不一样 有的人自控力强 有的则弱 所以游戏对某些人是没什么害处的 但对某些人是致命的。反正我心里明白一件事 我要是高中就有网游 可能现在就是个渣子。任何为游戏辩护的话语 都有些轻描淡写。至于什么父母为啥不多陪陪小孩 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现在这个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 你确定你真能下班?#有些人抽烟也的确不生肺癌#
请注意,我说游戏对有些人影响危害很大。
所以这样的辩护:
1、有些人打游戏一样可以考上985;
2、有些人不打游戏也考不上985
逻辑上的漏洞,我就懒得怼了,自己琢磨去。
七
最后贴一张图片:
在中国,写点东西是真不容易。
【1】http://weiwuhui.com/7466.html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附:本文提到的两篇米脂案报道,PC互联网上有,请自行搜索。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