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云端》,一部老片,无论在豆瓣还是在IMDB,打分都还过得去: 
            
我每年给学生上课都会提到这部电影,主要是用于解释“富媒体理论”(rich media theory)中所谓ftf(face to face,面对面沟通)比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更适合传递负面信息。其实这个电影对于理解这个理论的说法,很有帮助。
 
但,这不是我今次提及这部电影的原因。
 
我主要想聊聊第三方职业从事裁员这件事。
 
尤其是时下这个经济情况,大面积裁员并不罕见。
 
裁员,可不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光把裁员说成是“优化”,是不够的。
 
 
首先是需要具有法务能力。
 
这个法务能力不仅包括非常了解与劳动工作有关的法律事务,也包括一旦引起诉讼的司法实践能力。
 
最大化地确保公司在裁员议题上的操作是合法的同时又是成本最低的。
 
在《坏血》这本书里,讲到Theranos如何财大气粗,聘请了顶尖律师事务所来处理他们的法律议题,也包括裁员问题。仅从法律能力角度讲,这家事务所的确是非常优秀的——这不是编出来的小说,是确有其事。
 
这属于标准意义上的专业能力。
 
但一般实施大规模裁员的企业,都应该算是中等规模的企业了,会有自己的法务部门,也会聘请法律顾问,所以,第三方裁员公司,光有这点能力是不够的。
 
 
中国人是人情社会,很多事,不能只讲合法、合理,还得讲合情。
 
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国外影视剧里看到被裁员工由保安监督着离开公司。这个事很难讲不合理不合法,但显然不大有人情味儿。尤其在中国,保安介入裁员,是很容易引起观感不适的行为。
 
另外,中国人的个人化成分低,裁撤一个员工,可能还要面对ta背后的整个家庭。如何和目标对象的家庭成员打交道,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活。随着个体在中国的迁移(比如跨地区打工),甚至有可能会面临跨文化传播的范畴。
 
如果说法务能力是裁员上的智商侧的话,怎么沟通就是裁员上的情商侧了。
 
很多企业的HR,并不是沟通大师。如何把一个对被裁员工而言就是噩耗的事,妥善予以沟通,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情商能力。很遗憾,这种能力很贵,企业也不是天天都在那里裁员,没有什么必要去专门养这样一支队伍。
 
这就是第三方裁员公司能立足的地方。
 
《在云端》这部电影里,这家公司展示出来的,不是它的法务能力,而是如何告知坏到极点的消息的能力。
 
在这里,可能还有多坑,稍不留神,就会陷入到一些”歧视“、”政治不正确“诸如此类的口水中。
 
所以,不仅要会沟通,还要训练有素,要有一套乃至几套话术样本,要有绝对不能说出来的词语列表,等等。
 
而在我看来,大多数企业,没什么必要操练这种事。
 
除非天天都在大规模裁员,或者非常不差钱,裁员起来福利好得惊人,足以让未被裁的艳羡怎么不裁我?
 
 
第三方裁员公司还要介入裁员决策,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
 
这话的意思就是:它应该告诉雇主,有些人被裁的时候是需要区别对待而不是使用统一政策的,而有些人是绝对不能裁的。
 
比如,有的员工,其至亲可能有很严重的生理疾病。也许从干巴巴的业务角度此人因为要照顾家庭从而业绩可能不高,似乎应该被裁,但从人道角度,这么干是非常不妥当的。
 
要评估裁员后的舆论风险。
 
这就是第三方裁员公司的第三项能力:危机公关。
 
而介入裁员决策,其实是危机公关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议题管理。如何应对裁员这个本身属于负面议题的舆论应对之道。
 
 
我们听说过PR,听说过GR,甚至也听说过IR,但其实还有一个R:ER(员工关系)。在有些场景下,员工其实是企业众多利益相关人的一种,而不是企业本身。不妥善处理员工关系,会形成一种伤害:雇主形象损害。
 
《在云端》是一部老电影,它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并非”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
 
所以一般不用担心被裁者会说些什么。除非裁员企业违法或者违背人道到了非常过分的地步,甚至引发被裁者自杀之类,大部分媒体,对单个人被裁,是没有兴趣报道的。
 
它们只会被大规模裁员当成一个集体事件,也更多侧重于这家企业的未来。小人物裁员也好留下也好,不是值得报道的故事。
 
但今天截然不同。ER完全有外部化的可能。
 
被裁者是掌握麦克风的,如果本身故事值得同情——请注意,未必合理但却合情——会形成企业的很大危机。
 
今天的弱小群体,不仅掌握麦克风,也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在周末发难。这个时候雇主的反应可能会慢半拍,而从他们这个慢半拍的反应来看,显然是没有预案的:很有一种被打蒙的感觉。
 
当这类形象危机传播半天——这在互联网上已经是很长的时间,有可能就会形成一个定调的结果: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那句话叫什么来着?资本来到这个世上,每个毛孔,云云。
 
中国人对资本的那种底层恶意,天然就不陌生。
 
 
裁员这件事上还需要第四项能力:熬鸡汤。
 
《在云端》这部电影里,男主角背着个空包,到处熬鸡汤这一幕,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你不能说这种熬鸡汤毫无意义,其实是一种心理抚慰。我感觉可以用”临终关怀“式的字眼来形容:事情已经发生,你肯定会丢掉工作,这不可逆转。关键是,如何让你接受这个事实。
 
员工被迫离开组织,从此与这个饭碗分道扬镳,的确可以视为一种“临终关怀”。
 
不要小看熬鸡汤,没几个人会的。
 
 
员工被裁,是一种员工和组织的分离。
 
今人很多人都晓得,离婚还是请个律师好,没必要自己折腾。因为离婚首先是一个很低频的行为,而且离婚——如果家庭颇有财产的话——还是一个蛮专业的事。为了偶尔离次婚,通晓婚姻法并不值当。
 
裁员这件事类似。
 
随着经济的现实状况,我个人以为,第三方职业裁员公司,在中国,还真有可能有其生存空间,甚至是不小的生存空间。
 
裁员处理得好,确能起到帮助企业更顺畅地转型。处理得不好,弄到头还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一片骂声中最终出了大血。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为企业效劳,也许出现一些小概率事件,为劳工效劳也不是绝无可能。
 
企业雇人的时候,使用猎头并不罕见,裁人的时候,为什么都觉得自己就能轻松搞定呢?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小时学渣出身,现下一身暗黑金属风,儒雅二字与我无关。故告评论留言区引战者:尔要战,便作战。 
话题:



0

推荐

魏武挥

魏武挥

400篇文章 46分钟前更新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