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无可奉告宣布停摆,B站上有个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p4y187ZJ
(这个视频里前后出现了五位同学,我个人觉得发言最好的是一位不戴眼镜的平头男同学,似乎他也是这个团队的核心)
一
如果你没听过“无可奉告”,这一点不奇怪。我相信9成以上的中国网民都没听说过。
这是一个用户刚过万(精确的数字是11394个注册用户)的网络匿名论坛,生于2020年12月4日,逝于2021年4月12日。从12月4日到4月12日,真是有些凑巧。
按照创始团队的说法,这个项目本来自于他们的一个课堂大作业,然后就演变成一个iOS和安卓双系统均可运行的论坛型app。
我为什么会突然提起这个由于运行时间不长所以功能非常简陋的匿名论坛?
因为这是交大学生做的,用户也主要是交大学生——当然我相信,有一小部分我这样的教职工。
二
表面上看,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匿名论坛。
因为注册邮箱必须使用@sjtu.edu.cn的邮箱,并验证这个邮箱。
这有一点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意思。不过,按照团队在告别公告里的说法,他们“在技术上做不到查询用户真实身份”。
在这则公告里,团队还提到,有关方面要求他们做到后台信息实名制注册。
这使得我偏向于相信,他们只是用一个sjtu邮箱来核准你是否是真的交大人,但他们的确不记录id和邮箱之间的关系。
在b站这个告别视频里,他们所提及的一个功能还让我很吃惊:用户可以在这个帖子里叫Alice,在那个帖子里叫Bob。
怪不得里面有那么多Alice。
三
心理学上有一种对自我的分类:补充自我、补偿自我。
补充自我是指自我其实做不到的事,通过互联网展示,来佯装自我做到了。这常见于实名社区,也就是所谓的树人设:看,我是多么博学的一个人(其实都是百度来的)
补偿自我是现实社会中无法展示而通过互联网展示,属于对心理的一种补偿。这常见于匿名社区。在同性恋群体备受压抑的时间段或者地区,这种补偿自我并不罕见——至今还是前台匿名制的豆瓣,就在08年前后,号称中国两大同性恋聚居地之一。
补充自我重社会资本的积累,补偿自我重心理宣泄。
所以,无可奉告显然是一块宣泄地。
开发团队的文绉绉的说法是:用假名说真话。
作为一块宣泄地,这其实使得这类项目的运营难度之大,恐超他们的想象。
四
我并没有去过这个交大树洞的前辈清华树洞或北大树洞,所以我只能用豆瓣这个匿名社区来做个对比。
豆瓣和无可奉告的相同点在于:
1)前台匿名
2)ID是可以换的。在豆瓣,30天可改昵称一次
3)ID是可以重名的。豆瓣也有很多Alice
4)豆瓣小组是随着豆瓣发布时,就诞生的原配功能。可以把这部分视为一种BBS。豆瓣还蛮重视小组功能的,因为个性化域名功能不仅给了用户,还给了小组。
5)早期豆瓣是一个非常小的团队:只有开发者阿北(杨勃)一个人。无可奉告团队从视频里我看到的是四位。当然,杨勃属于007 all in了豆瓣。
豆瓣和无可奉告的不同点在于:
1)豆瓣诞生于2005年3月,无可奉告则诞生于2020年。时代不同了。
2)豆瓣一开始并不是以一个匿名小组的主体形象出现的。它早期的形象(其实到今天都是)特别文青,无非就是书籍、电影、音乐的使用记录和点评。
第二点很重要。因为它摆脱了一个匿名社区容易踏入宣泄场的麻烦境地。你去了解了解书影音的信息并贡献点自己的看法,并不是一种宣泄。
第一点也很重要。
我并不是想说如今的内容领域管理——当然,这也是时代不同了的一部分。
五
2005年,16年前。
中国网民刚刚突破一个亿,就是2005年。
其实,当时的用户,没有那么多元价值,至少,面上并没有。比如说,在面上,没有什么人会说同性恋的好话。地域歧视到处都是,也没有什么非议。当然,大多数人压根不知平权为何物。
这不能算一种值得骄傲的现象。但它带来一个结果,就是社区管理,远远没有那么麻烦。
请相信我这句话:权利意识处于觉醒中的状态时,人会变得很敏感。
作为一个女生扎堆的学院的老师,我的确知道,在有些本学院的女同学眼里,无可奉告对女性这个性别并不友好。
我的确在论坛里见过对女同学评头论足的帖子。
六
无可奉告团队希望用户使用这个产品时,是善意的。
他们这样写道:
请做一个友善的人,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即使ta与你相异。
请不要发布令人感到不适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比如(但不限于)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
在参与讨论时,请与我们共同维护社区的 "存在"。比如,对于不宜讨论、组织的内容与活动,讨论时加以适当的节制。
无可奉告,公众号:SJTU无可奉告交大匿名论坛「无可奉告」:Hello World!
这里充斥着一堆其实理工生应该很讨厌的无法精准定义的词。比如,不宜讨论,什么叫不宜讨论?侮辱他人,什么叫侮辱他人?适当节制,什么叫适当节制?
一位男同学,写下他认为的交大十大美女榜单——图文并茂,评头论足,冠亚季排序——还号召大家一起补充,我的确不大知道,这算不算不宜讨论、算不算未能适当节制,乃至,有没有物化女性之嫌?
我们得承认,每个人心目中的“善意”和“友善”,其实是有差的。
于是,管理难度相当之大。
要么,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特别严的管理。要么,灵活管理但代价就是人力和时间。
无可奉告的用户量刚刚过万——但其实,交大本硕博一届学生就可以达到上万。
用户量再上一个台阶,我都替他们的运维压力捏把汗。
七
美国的文化地理学家泽林斯基提出过一个“第一有效定居理论”,用来诠释一个地区的主体气质是如何构成的:虽然最初定居者的后代只占现在人口的一半,但其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一半。
在我看来,线上社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批用户,以及给予这第一批用户的环境,对于这个社区的气质养成——或者我们说成是这个社区的文化养成——是决定性的。
尤其在今天,一个社区的想要获得一种有效的自治文化,起手的管理引导的重要度,远超过后期的日常管理。
但我感受到的,是这支开发团队的理想主义气质(或者说得更严苛一点:乌托邦气质)。他们在发布后三天进行了一次大更新,试图用产品功能去设定环境——这很好,但这很不够。
在他们一首小诗,无可奉告之禅中,这种理想主义气质被发挥到极点: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