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一
前日和两个学生聊天,提到一个话题:我们学院毕业出去的学生,做记者的比例相对其他学校,显得有点少。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是常年的客观事实。
这个客观事实怎么造成的呢?
学生开玩笑说,您魏老师就是有名的“不要做记者”的持论者。按照某位老师的说法,就是成天打压学生可能有的记者理想。
这个事就是一个天大的误会。相当于我说过“公关有限论”,但却被误会成“公关无用论”——至今这个误解很多人都有。有限和无用,差别大了去好么?
我并不打压学生想做记者,我经常打压的是这两个点:新闻理想,以及,记者神圣化。长期以来,我坚持认为记者并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打压完新闻理想和记者神圣化,我恰恰以为,新传学生毕业从记者起步,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而这两年,已经上升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
二
不要指望做记者能快速发财,实现财务自由。这不是一个图利的职业。
我想这句话绝大多数人都认同,且这句话本身,也给记者这个职业有意无意地笼罩出一种光环:不图自利,那就是图奉献咯?
所以有必要把这句话再掰扯掰扯,去掉它的神圣感。
所谓快速发财这个事,是相对而言的。多年以前,的确毕业进互联网大厂,996十年,财务自由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参与创业乃至就成为创始人——交大相当著名的创始人就是饿了么的张旭豪——也是有可能走上人生巅峰的。
但时代的确不同了。
今天毕业进大厂,996十年,估计还是没法在北上广深杭买套房。股票已经少得要么分不到要么分到一点点。光靠工资,怎么可能财务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996的意义的确不大了。毕竟玩命十年也玩不出啥,何苦来哉。
对于一个新传院系毕业的学生来说,大厂和机构媒体的两类岗位比较,财务上已经不存在可观的落差。
所谓记者不是发财的职业,意义就是上面这句话。不要再做更多的延展。
三
在树立起记者不能发财的观念之后,还需要树立记者去神圣化的观念。这对长期从业有着极大的助力。
我一直对职业神圣化很不以为然。比如我是一个老师,我就不大喜欢动辄以什么灵魂工程师之类自诩。没啥大必要。偶尔自己安慰一下自己,激励一下自己,这是可以的。但念兹在兹,未免夸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话是挺漂亮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漂亮话而已。
越是神圣化某种职业,就越会悲情化。新闻行业的确存在相当多的众所周知的但我这里又不想详细叙述的操蛋事。一个理论上的神圣化加上一个实际上的操蛋事,综合结果就是悲情化,再甚一点,就是被迫害妄想症。这对执业心态相当不利。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做记者不是一个好选择”的真正理由。无他,就是神圣化了这个职业罢了。
我的职场履历还算丰富,除了互联网圈和学术圈,我以前还混过外贸和证券。各行各业,各有各的操蛋。
操蛋事很多的结果,就是自己的挫败感很强。但换一个角度讲,成年人的生活挫败感是常态。我越来越发现今天的学生承受挫败的能力在弱化,真该都先扔到人员营销(比如保险业、房产经纪业)的行当里,每天打几百通陌call被人狠狠拒绝,体验一下什么叫真正的挫败感。
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应该很实诚很坦率地去告诉学生们,行业的黑暗面。拼命神圣化这个行业,就是很不诚实地涂脂抹粉,反正我是不会干的。
记者嘛,一份工而已,没啥了不起的。
四
既然就是一个没啥神圣性,也没啥财可发的职业,我为啥还要鼓吹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
五
媒体行业里,有一个我嗤之以鼻的词:全能记者。就是啥都会干,会写字会拍照,会剪视频会码代码,还会做动态信息图会开无人机。
我见过一个机构,访谈了一堆学校新传学院里的教授博导,问题就一个:您认为新时代的记者需要什么?
答案五花八门,那真叫一个蔚为大观。按照这些大佬的意思,记者=文武全才。简直可以说上马可以安邦,下马可以定国。
都特么什么论调——真是由不得我一个小讲师,对很多教授博导只能撇撇嘴。连基本的“分工”理念都不晓得,都是活在前现代的么?
记者只需要一个能力,而且,这个能力在长期执业过程中,会被锻炼得越来越好,对未来人生大有帮助。而且,这个能力在所谓的传统媒体时代一路到今天的新媒体时代,都是核心中的核心,重点中的重点,从未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
提问。
如果非要追加一条,那就是,
找到能回答的人去提问。
今天的社会,大多数人都是需要和其他人合作的,单打独斗只存在于非常少的一些行当中。像康德这样一辈子就是自己看书写字到点出去散步就可以成为巨人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
合作,就需要知道别人为什么要和你合作,也就是别人的需求是什么。这个,其实是要问出来的。
掌握提问能力,就等于掌握了职场中最大的通用型大杀器。掌握找到对的人去提问这个能力,就更为锦上添花。
很可惜,提问能力是无法从课堂和书本学来的——的确,有关于如何提问的书,比如有一本书叫《绝佳提问》。的确可以看看,但真要掌握,还得长期实践。
作为一份工而已的记者,能培养出这个能力,这是这份工对你最大的报答。
六
提问这个能力太重要太关键,请允许我再起一段多啰嗦两句。
一些影视作品或者是表演式的秀作,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记者都是咄咄逼人地提问,似乎提问者越犀利越好,越能展示记者的一针见血和深刻洞见——现实生活中的确也存在,通常见于那些权力支撑的媒体,不展开。
但事实上,记者的提问,大多数情况下是“套话”和“求证”。套话就是用对方舒服的方式挖出你想要的料,求证就是答案本身并不会写到报道里且对方知悉这一点,仅供求证其他人的回答或提供更多背景使用。
记者是提问,不是审问。激烈的对抗那是属于表演,或者你有权力背书。让回答者很不爽,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必要性情况下,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一直认为,某位留梗“不是吧?”的著名所谓记者,其实是个主持人,应该算演艺圈的。
追求咄咄逼人,就是一种傲慢。这种傲慢,于人于己,都没啥特别好处。
而善于提问的记者,不仅能套到料,还能成就记者这份工对自己的第二大回报:
人脉。
七
我倒从未建议过记者应该是一个人的一辈子的工作——虽然也不无可行性。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记者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融入社会的起点。它能锻炼出提问能力,能锻炼出受压能力,能锻炼出鉴别分析能力,也能为自己积累出相当可以的人脉资源。
人脉资源完全可以利用在下一份工上,也可以利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多跑条线的记者,比如医疗口,比如教育口,颇有些资源可以帮助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我知道有些人的心目中,记者=扒粪记者,以挖出点可供批判的料为己任。这也没啥好指责的,但还是那句话,这个的确需要情怀和理想去支撑。但如果你放下这种心态,很平常心地把它仅仅视为一份工而已,记者就是一个攒资源的行当。
请注意,我并没有说,你要去和坏势力坏分子同流合污。你的工作对象——也就是被访者,没那么多恶势力坏分子。
人脉资源的重要性,我想已经不需要堆更多的字来进一步浓墨重彩了。
八
如果你想干很长时间的记者,甚至终身以此为职业,也没问题。这也是记者这份工的好处之一。
记者绝不是青春饭,越资深的记者,越知道找到对的人,越懂人情世故以更好提问。记者的每一年工作,都会成为下一年工作的财富。也就是说,它的经验是可复用的。
坦率讲,记者比码农强。码农就是青春饭。
你可能听说过互联网大厂玩命年轻化,说35岁以下的人要清退,但媒体业很少喊出“年轻化”的口号。骨干主力,都是中年人。
而且,就我所知,一些优秀的媒体,对于骨干主力的薪资,并未见得你想象那么的低。虽然也不是年薪百万的主,但试问一句,又有多少人能年薪百万?
记者而且无时不刻地在一种“学习”的状态,因为ta总需要去报道一个新的东西,为了更好地报道,ta就需要做功课,为自己注入新知。
又能锻炼书本上绝对学不到的能力,又能累积出不错的人脉资源,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还有人给你钱且不是一个只售卖自己的青春,这样的选择,是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是多么精致的利己主义啊,而且同时,可以利利他。
九
当然,记者还有视野广,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等等,这些都是小利处,不提也罢。
从锻炼人的角度,这份工是可以的。所以本文仅对学子或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人有效。
最后多说一句,刚入行的记者收入相对是比较低,可能在职业初期还需要父母支撑。但如果就是本地人在本地媒体做,住房无后顾之忧,这句话就不重要了。
看待记者这份工,完全取决于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有的立场,你的结局就是愤世嫉俗。有的立场,嘿嘿嘿,不无益处。
—— 首发 扯氮集 ——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