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往的微博,太过“精英化”,动辄讨论特别严肃的话题,还被加上了一个“围观改变中国”的政治性期待,对一家商业公司是非常不利的。商业意义上而言,娱乐休闲是王道,即便微博过往的精英群体活跃度下降,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微博在向三四线城市的蔓延,反而可以让我们对它开始谨慎乐观起来。重点在于,越是精英人群觉得这东西对他们自身的包装、个人品牌塑造没用,微博的希望也就越大。
一家名为GlobalWebIndex的机构近日发布数据报告称,微博的活跃度在大幅下降。其中新浪半年活跃度下降4成,腾讯则下降6成,而相对应的,twitter增长4成,是全球诸个社交平台增长之首。这份报告在网络上被广为转载,引起很多关注。
就事论事,这份报告相当让人怀疑。在中国的服务中,除了51.com的活跃度有所上升外,其它包括腾讯qzone、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全部大幅下降——而这几家恰恰代表着中国最火爆的网络社交服务。难道中国用户都不在使用社交服务了?这份报告没有涉及到微信,微信最近是非常火,但不至于火到把这些服务的风头全抢了的地步。
当下,的确有用户感觉到微博的活跃度在下降,但也有用户并没有这种感觉。由于微博是一种定制化媒体,个人的感觉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个微博态势。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其实和微博运营的风格有关。
新浪微博和它所模仿的对象twitter是有极大区别的。比如说,微博非常注重热点事件的议程设置,它会在用户页面上设置两个板块来推动这些议程:一为发言框上部,一为右侧。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靠热点事情来催动微博活跃的态势。故而,微博活跃度这个问题上,我推测在有受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出现时,活跃度会飙升,而如果没有,活跃度下降也属正常。
靠热点事件推动,会带来一个不太好的后果:观众对事件的要求在增高。比如以明星婚事为例,早期微博上的婚事极受人关注,比如大S和俏江南少东家的联姻,所受到的关注绝非今天同等事件的热度可比。新浪有时候也会主动策划一些事,比如“杜甫很忙”这个话题,但话题火爆与否,对话题本身要求越来越高。人总是喜新厌旧的,围观多了而慢慢变得麻木,是让人感觉活跃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点重大区别在于,微博是精英人群驱动的。这里所谓的精英人群,指的是一二线城市社会地位在中上层的人群,并非指顶端人群。微博和twitter都搞所谓“认证”,但相对而言,twitter的认证门槛高很多,而微博则低不少,一般公司的主管、媒体的记者,只要提供证明材料,都会加上个V字认证。
微博从产品层面上,看似是去中心化的,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比如微博的设计上,评论、转发数一眼可见,而twitter还得再点上一下,这会让用户更在意这种数字,特别对于比较自恋的精英人群而言,这种设计很讨他们喜欢。精英人群喜欢与同是精英人群的群体互动(这在明星圈特别明显),互相抬轿,让人觉得微博繁荣得不得了。
精英人群比较爱赶时髦,得风气之先,迅速成了微博上的重要传播节点:他们有比较多的粉丝,一转发就会得到更多转发。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爱赶时髦,微信一出后,又开始迅速迷上微信(当然,还有其它各种在移动互联网催生下的应用,比如一款可录音的拍照工具啪啪)。人的时间有限,在其它应用上多花了时间,自然在微博上少花了时间。精英人群开始懈怠后,一般网友会发现自己发的微博呼应较少,也就很正常了。
最近我的感觉是,微博有所谓“降级”的趋势,即普通用户上微博越来越多。可能很多人都会发现,类似“手机用户****”的用户在增多。这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机器生成的僵尸粉。新浪在相对低端的城市努力推动定制机(即在售前就将微博客户端置入手机中),购买这类机器的用户点开客户端,就很容易生成一个“手机用户*****”。而这在我看来,是微博比较正确的一个选择路径:向更广大的人群中发展,成为一个在中国接地气的网络服务。
客观讲一句,过往的微博,太过“精英化”,动辄讨论特别严肃的话题,还被加上了一个“围观改变中国”的政治性期待,对一家商业公司是非常不利的。商业意义上而言,娱乐休闲是王道,即便微博过往的精英群体活跃度下降,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微博在向三四线城市的蔓延,反而可以让我们对它开始谨慎乐观起来。重点在于,越是精英人群觉得这东西对他们自身的包装、个人品牌塑造没用,微博的希望也就越大。
—— 东方早报 约稿 ——
后记:这两日微博搞了一个派发红包的活动,我有天半夜两点多参与了一把,随之自动发了一条微博。该微博下破天荒地创造了数百个评论——我有过上千的转发,但没有这么多评论。这个活动的机制是只要有人领我的红包,就会自动发一条评论。已经有2000多万用户参与,而我一向认为微博用户一个亿。单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新浪微博很好地展示了一把它的肌肉:用户还是很活跃的嘛
0
推荐